“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满月 4家上市公司面临退市
A股市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已满月,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仅1月份,A股市场中有4家上市公司面临退市。其中,*ST天夏、*ST长城触发“一元退市”标准,已停牌;*ST金钰进入退市整理期;*ST航通选择了主动退市。
前有北森科技,后有珍酒李渡。发行价“贴地飞行”但依然打“骨折”,还是港股常态。再加上药师帮增速不增利,营收达到143亿,但三年亏25 7亿。未来市场走势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君圣泰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瑞银集团、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2019年成立的高景太阳能,截至2020年底仅有1名员工8 91万元收入,却在2022年收入飙涨至175亿元,2023年直奔IPO,但除去地方政府和资本的强力扶持,其本身成色几何?
深交所6月下旬向券商发布的最新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要求券商提交旗下保代的《签字保荐代表人在审企业家数说明》。
A股市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已满月,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仅1月份,A股市场中有4家上市公司面临退市。其中,*ST天夏、*ST长城触发“一元退市”标准,已停牌;*ST金钰进入退市整理期;*ST航通选择了主动退市。
1月30日,ST凯瑞发布了2020年业绩报告,这也是首家发布业绩报告的ST类公司,只是ST凯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多少要让投资者有些失望了:净利润亏损,且公司年报被非标。
进入2021年,IPO审核趋严。新年仅一个月,已有2家拟IPO公司被否,1家被取消审核,3家被暂缓审议。根据同花顺统计,1月共有62家IPO公司(包含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上会,其中56家公司过会,过会率90 3%。
监管再提“退市”。1月28日召开的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抓好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见效,严格退市监管,拓展重整、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
《终止挂牌实施细则》旨在落实中国证监会党委关于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决策部署,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促进形成良性的市场进退生态,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挂牌公司质量。
1月29日,《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指,共享办公室营运商WeWork计划借壳上市,估值或逾100亿美元。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到,做好注册制试点总结评估和改进优化,加快推进配套制度规则完善、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工作,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0年,共有30家国有上市公司实现首发上市,累计募集资金757 58亿元。而2019年,这一数字为27家,2018年为20家。
1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公告,同意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
深交所1月28日公告,因深圳市集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对集美新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
两名知情人士称,美国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正在通过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以实现上市,估值27亿美元。
“新新鲜鲜李子园”是浙江地区许多90后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李子园自2019年开始就备战IPO冲刺,2020年9月,公司首发过会,拟于上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显示,李子园发行不超过3870万股股票,募资6 91亿元。
经过2019年的初步探索,2020年注册制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再上台阶;另一方面,一些中介机构履职遭遇质疑,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1月26日,快手港股开放“打新”,1月27日已进入到认购的第二天,截至目前,认购已超243倍。
根据深交所披露在信息,深圳市乾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乾德电子”)将于2021年1月28日上会,冲刺创业板IPO。
统计2020年中企境内外上市达535家,创历史新高,首发融资额合计人民币8426亿元,同比上升77 8%。其中机械制造、生物技术 医疗健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等行业受益于政策红利或资本利好,上市数量、首发融资金额等均好于传统行业。上市中企背后得到过VC PE机构支持的有348家,同比上升56 8%。
梳理发现,各地在资本市场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力争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比上年翻番、推动新三板改革、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等。
近日,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对外发布《中关村新三板企业成长力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9年,中关村新三板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回暖,持续经营企业业绩持续攀升,海外专利布局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