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大师丘成桐: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正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
梅花创投吴世春: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古往今来,关于认知力有很多说法,但是偏重的方向大多都与创业没有强关系。不过,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吴世春却喜欢从创业的角度给认知力下定义:认知力即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
叶敬忠:在权力的包围中不要熄灭真善美的光
6月21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简称“中国农大人发学院”)2023年度毕业典礼上,院长叶敬忠发表题为《在权力的包围中不要熄灭真善美的光》的毕业致辞。
-
深圳市政协委员冯艳虹:政企协同发力,让深圳商业智慧化引领风骚
2023年6月20日15时,深圳市政协2023年第二场“委员议事厅”邀请6位来自市、区的政协委员,围绕跑出智慧商业转型“加速度”,点亮国际消费中心“新坐标”主题展开热议。
商学
贝莱德CEO预计经济终将从疫情中复苏 但会被永久重塑
贝莱德首席执行官Larry Fink预计,经济最终将从冠状病毒疫情中复苏,但他表示这场危机将重塑投资者的心理、商业惯例和消费者习惯。
鲁迅骂我十余年,但我从不回应
鲁迅与胡适交恶,骂胡适最凶,但胡适从不回应。1936年鲁迅去世后,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称鲁迅是 “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但胡适不出一句恶声。
胡适: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三观一致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新的人际纽带
在目前的社会里,亲属关系不再发挥作用,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人们会因为价值观的相通,感情上的相惜,灵魂上的共鸣,走在一起。
山西晋中榆次老城缘何沦落为一座鬼城,平遥古城却人山人海
榆次老城,名曰老城,其实就是原址新建的仿古城池,其真正的原始城墙和城门在老城西门外的遗址公园,那个是有年代的旧址,并且不收门票。有人说令人遗憾的是老城内已经没有真正的住户,都是经商的商户,商铺门可罗雀,游客稀少,纯粹的一个商业性景区,不接地气。
这个时候,中国更需要“赛先生”
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赛先生距我们仍然遥远。假象+谣言在情绪的推动下凌驾于理智之上,从不学习的“疫和团”喊打喊杀,科学家已经都不敢说话了。
《人类简史》作者新作:《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发人深省,强烈推荐!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上周末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他谈到疫情结束后,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对目前各国没有统一行动的计划,反而各自为战、竞相关闭边境的担忧。
易纲:G20各国需加强协调 同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3月23日晚,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沙特主持召开G20财长与央行行长视频会议,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应对,为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做准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会议并发言,副行长陈雨露陪同出席。
哈佛校长: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能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在欢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礼上,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描述过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他说,那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三次金融危机启示录:流动性危机下,各类资产都难以幸免!
本轮流动性危机,疫情只是触发剂,金融体系在多年牛市、宽松货币政策下形成的杠杆和泡沫才是核心,机构行为是关键因素。
金融人必追的81部电影,你看了几部?
下面的81部金融电影为你呈现一个漫长纷扰的世界金融史。爱好金融商业片的朋友可以收藏分享此文,作为假期观影的参考。
诺奖得主斯宾塞:不清楚市场底在哪里 新冠疫情给中国提供了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
3月22日晚9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与罗汉堂秘书长陈龙,就新冠疫情对未来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影响展开对话。
经济学家:全球可能面临1931年那样的经济萧条,而非2008年经济危机
我们面临的有可能是经济大萧条,而不是经济衰退,是1931年的情况,而不是2009年的情况。有可能面临的是大的国家40%的产出的丧失,而不是5%的产出的丧失。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最新演讲:水落石出、大局已定、形势向好!
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高质量发展至少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
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机遇
在经济学的视野下,新冠疫情乃是典型的供求冲击。它危害到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危,也影响着正常的交易、旅游、聚会;还影响着工厂的投资、生产乃至全球布局。因此,说新冠疫情是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一次剧烈震荡和冲击的确毫不为过。
杨振宁:科学研究的品味
2019年3月21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执行主编、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和斯坦福大学加速器物理学家赵午(Alexander Wu Chao)赴清华大学,与杨振宁先生进行了一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