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氢能产业投资渐热,万亿产业链正在形成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4-03-20 11:11:53 编辑:诚富

导读:中国发展已进入“双碳”时代。发展氢能、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成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的优先选择。而有“最环保能源”美誉的氢能,以其储量丰富、来源广泛、清洁环保等特点在所有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氢能产业投资渐热,万亿产业链正在形成

今年两会期间,加快氢能产业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把“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支持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作为重点关注话题。可以预见,用不了太多时间,在氢能这条万亿级的产业赛道上,会有更多技术资本、产业资本的加入。

近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了一场“2024年水电解制氢创新发展论坛”。笔者在现场看到,会议人气非常高,来自国家电投、国家能源等多家国有企业和行业协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水电解制氢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共同探讨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就如何解决绿电制氢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探讨。会议间隙,嘉宾们迅速被听众围住,不停回答各种关于氢能的专业问题,大有前几年光伏行业初盛时期的热闹光景。

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氢能产业链

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供给方式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会议间隙的交流中,多位专家、嘉宾告诉笔者,202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氢气生产国,并初步掌握氢燃料电池堆及其关键材料、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形成了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等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在“双碳”目标发展背景下,2030年中国每年对氢气的需求量可能会达到3715万吨,相当于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

近年来,中国不断出台促进氢能发展的激励政策,特别是2020年明确承诺实现“双碳”目标以来,氢能产业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2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在全球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汇点的背景下,在中国迈向实现“双碳”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将持续升级通过绿色能源制取和储运等应用的技术装备,从而加速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来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特别是在江苏无锡等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区,水电解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了坚强有力的支持。绿电制氢是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气。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解水制取氢气发展空间广阔。与化石燃料制氢相比,电解水制氢具有能源高效清洁、无碳排放等显著优势,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打造零碳工业社会、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多地政府表现积极

我国涉及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数量比较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中央层面的规划,也有不少地方层面的规划;既有涉及氢能技术研发的规划,也有涉及氢能应用的规划。在氢能产业迅速崭露头角的背景下,各地积极加快氢能产业的规划和布局。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对各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非常关注,分析认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较为务实,所出台的政策比较好地考虑到了相关行业在当地的发展实际情况。例如:《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计划引导河南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加速推动能源业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将着力构筑郑州、开封、洛阳、新乡、濮阳五大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节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作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具备可开发的大规模风电、太阳能(5.490, 0.00, 0.00%)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便于设立风电制氢综合利用产业项目,即固原风电制氢示范项目,由河北建投集团负责。这个项目年产氢能力高达1752万标准立方米,可用于工业生产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

山东省东营市在《东营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氢能外供能力达到12万吨/年,其中灰氢提纯7万吨/年、绿氢制取5万吨/年。培育30家以上氢能相关企业,力争氢能产值达到100亿元。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建成氢能大数据服务平台,将东营市打造成为山东省绿氢生产应用标杆城市。

由上述几地情况不难看出,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氢站的发展。大多数省市采用多城市规模化布局,强调协同合作,并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以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国内企业小步快跑

在一片向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下,我国氢能产业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能源发展转型要求和市场主体的巨大能源需求。笔者认为,一些现实问题仍需要予以正视,即“我国氢能相关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材料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不小,尤其是和美国、日本等氢能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与此同时,我国电解水制氢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及挑战,例如制氢成本、安全性、使用寿命、运行负荷等,都需要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加以解决。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比较欣喜地看到一家名为双良氢能源科技公司的无锡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从隔膜、垫片、催化剂等电解槽核心零部件升级出发,结合全新镀镍工艺、高极框极板平行度等要求,辅以特殊的控制方法,创新出了直流能耗3.992kW h/Nm³H2@2500A/㎡,最低运行负荷20%,响应速率10%/s,热启动时间小于10S,负荷可调节范围20%~200%,产气量可达2000 Nm³/h的高性能碱性水电解槽,其性能已能比肩国际较先进水平。

为什么笔者会认为水电解槽这一环节重要呢?这是因为电解槽处于氢能行业链的开端,只有把这个“头”开好了,才能对后续环节产生积极、正向影响。据国际能源署之前的报告,2022年底全球电解槽产能超过1GW,几乎是2021年的三倍,其中近40%的产能在中国,约三分之一在欧洲。欧盟委员会也在之前的联合声明中承诺,到2025年将电解槽制造能力提高10倍,约17.5GW;到2030年每年生产1000万吨绿氢。

由于在目前技术下,水电解制氢的成本较高,要想持续降低成本,增加投入就成为了必然。为鼓励绿电制氢领域新一代新能源企业崛起,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作法,加大推动氢能企业发展力度。鉴于氢能产业发展初期,相关企业面临投资额巨大、研发经费高、研发人员不足等问题,可以考虑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补贴制度,鼓励氢能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冲破技术瓶颈,提高氢能原料的利用效率,并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提供稳定的人力支持。

笔者还建议,健全税收减免制度。针对氢能企业,主要是研发经费的税收减免政策,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有利于促进研发成果产出,有效提升氢能行业技术方案和产品的发展水平。

标签:氢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