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中国光伏崛起启示:如何突破“围剿”领跑全球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24-03-02 12:35:12 编辑:诚富

导读:回溯过去光伏20年的发展史,中国光伏从“三头在外”到技术引领,并建立起全球最健全的产业链体系。

中国光伏崛起启示:如何突破“围剿”领跑全球

早期,以尚德、英利等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开始了“野蛮生长”。它们与随后涌入的光伏企业纷纷赴美上市,演绎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财富神话。

然而,没设备、没原料、没市场,一个缺乏产业基础的行业注定受制于人,很难发展壮大。2008年和2012年,在历经金融危机和光伏“双反”后,业内深刻反思,积极求变。从遭遇“双反”打压到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双循环,从依赖补贴到平价上网并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光伏如何冲出突围,实现凤凰涅槃?

民营企业释放活力

在光伏产业里,活跃着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家。

2004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出台补贴政策,刺激了全球光伏市场爆发。彼时,施正荣已经回国创业。他于2001年成立尚德公司,并投建了一条10MW的太阳能(5.430, -0.01, -0.18%)电池生产线,这也成为启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尚德迅速崛起,并于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此后两年里,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天合光能(25.210, 0.16, 0.64%)、阿特斯(13.590, -0.37, -2.65%)、赛维、晶澳太阳能等企业也陆续赴美上市。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达到GW级水平,跃居全球首位。

不过,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硅料价格崩塌,不少光伏企业遭遇重创,数百家企业破产倒闭。随后的2011—2012年,原本刚获得喘息机会的光伏企业再次遭遇来自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贾锐博士向记者表示:“早期,我国光伏原料、市场和设备‘三头在外’,利润主要为来料加工并出口。为了降低成本,民营企业开始实现本地化,等规模做大并威胁到海外本土企业时,便引起了欧美国家警觉。”

历经两次危机,英利、赛维、尚德等光伏知名企业日渐式微。但是与此同时,自2013年起中国光伏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隆基绿能(21.600, 0.36, 1.69%)(601012.SH)、通威股份(26.780, 0.28, 1.06%)(600438.SH)等企业开始崛起。

很难想象,昔日名不见经传的隆基绿能能通过押注单晶技术路线改变整个光伏产业,不仅推动了产业成本下降,而且也成就了自己。

2013年左右,隆基绿能引入金刚线切割技术替代传统砂浆切割技术,助推我国打破一些外企对金刚线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得切片环节成本快速下降。随后,借助PERC电池技术兴起,隆基股份又乘势提升了单晶市场份额。直至2020年,隆基绿能成为光伏硅片和组件出货的“双料”冠军。

2020年,我国光伏产业迎来“双碳”风口,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陆续完成IPO,登陆A股资本市场。除了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8.820, -0.01, -0.11%)等头部一体化组件企业外,在多晶硅、硅片、电池、逆变器、金刚线、胶膜、玻璃、背板、银浆和接线盒等环节也涌现出了不少优质上市企业。其中,十余家企业一度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

放眼全球,世界光伏产业如今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为主导的竞争格局,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组件,各制造环节的市场地位全面领先。

2023年,我国光伏行业总产值(不包括逆变器)超过1.75万亿元。不仅如此,光伏产品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2023年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再创新高,出口总额约484.8亿美元。此外,除了出海卖产品,光伏企业还纷纷赴海外建厂,开启了从“全球卖”到“全球造”的时代。

贾锐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光伏产业能快速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并且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展示出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在这一产业中,政府角色干预少,更多是服务行业与企业,这也使得光伏产业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1996 年,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在津巴布韦召开,会议提出了在全球无电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倡议。1997年,我国正式实施光明工程,这也使得光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2004—2007年,伴随着全球的光伏浪潮,我国第一批光伏企业纷纷涌现,并搭建起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初步框架,甚至包括相关辅材光伏胶膜、玻璃和银浆等细分环节。

然而,彼时“三头在外”的光伏产业基础并不完善,即九成以上的多晶硅原料依靠进口,九成以上的加工设备购自国外,九成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海外。因此,当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叠加光伏硅料价格大跌,中国光伏行业难免一夜入冬。

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对光伏的支持力度减弱,相反我国政府却在积极救市,培育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我国推行光伏建筑示范项目、“金太阳(22.930, -0.10, -0.43%)示范工程”,通过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201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仅次于意大利和德国,位居全球第三位。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曾指出,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国政府对于光伏产业不同于海外政府的态度。“中国是一个韧性很强的经济体。当金融界放弃的时候,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央政府在支持,企业家也在努力。”

2011—2012年,随着欧美发起“双反”调查,叠加国内出现产能过剩,我国光伏行业再次遭遇严重冲击。期间,大量光伏企业面临倒闭破产,光伏产品出口近乎腰斩。

光伏“双反”的沉重打击,也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深刻思考。究竟如何激发国内市场,推动我国企业走向自主创新、进口替代的路子?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公开谈到了光伏产业基础的问题,“因为‘三头在外’,有‘两头’需要进口,设备、原料都是基础。一个产业如果没基础,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产业链不完整,所以得到的反思就是一定要把基础抓在自己手里。”

贾锐告诉记者:“也就是那个时候,当海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开始通过电价补贴发展自己的光伏市场,意识到强健本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

2013年,我国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又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自此我国光伏行业开始在电价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当然,相应的补贴退坡也在倒逼光伏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促进光伏发电平价上网。2021年,我国发布《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预示着光伏行业进入了“平价元年”。

“扶上马,送一程。”得益于政策支持和引导,自2013年起,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2015年至今光伏累计装机量始终位居全球第一。不仅如此,中国已经构建起全球最健全的光伏产业链体系,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占据全球比例80%以上,个别环节甚至达到97.9%。

贾锐向记者表示:“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为光伏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打开了国内市场空间。此外,打通了各个光伏市场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推进了包括特高压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产业实现国内和国外市场双循环发展。”

技术迭代与产业链生态协同

PERC、TOPCon、HJT、IBC……是光伏行业中时常提及的光伏电池技术。

尽管它们并非来自中国本土,但是随着这些技术在中国落地扎根,以及中国光伏企业不断创造着新的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可以说,中国的光伏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4—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共打破世界纪录56次;2022年,刷新效率纪录14次,其中10次为N型电池技术。

光伏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发电成本的降低。据统计,光电转化效率每提升1%,相应产能及收益提升,对应度电成本可下降5%—7%。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指出,过去十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90%。未来还会有新的光伏发电技术,比如钙钛矿叠层技术乃至下一代技术,且光伏作为一种工业制造的能源,原材料又非常广泛,降本增效的潜力巨大。现在在不考虑系统平衡性的条件下,光伏已经是最便宜的新建电源,同时光伏发电的边际运行成本极低,未来叠加长时储能技术仍能和传统能源同质同价,进而降低全社会能源转型成本。

光伏技术专家、一道新能源CTO宋登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金字塔形象地解释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崛起,以及技术所起的重要作用。“金字塔底层是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生态,中间层是人才支撑,顶层是技术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的产业化离不开光伏产业链生态,特别是设备企业的参与。

“很多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在很多年前就在实验室实现,但如果实验室的技术要走向商业化量产并变成产品,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并保持较高的良率、效率和品质一致性,就必须有配套的大规模量产设备来满足光伏制造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光伏设备厂家和光伏制造厂家协同攻关,来解决诸多量产中的技术和工程问题,最终达到大规模量产。”贾锐表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光伏设备需要进口,价格高昂。在快速提升的市场需求下,进口设备很难短时间内响应。不仅如此,由于设备交货期难以保证、售后维修周期长等问题也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国产光伏设备却在稳定性、良品率和产能上处于劣势地位。

但如今,中国光伏设备企业一改过去的市场现状,在产品性能和价格上都彰显了自身优势。以扩散炉为例,宋登元向记者表示:“过去进口一台扩散炉要几百万元,国内找不到合适的生产商。现在国产设备价格已经降低至进口设备的1/2左右,产能也比早期进口设备提升了几倍,而且性能还比国外的先进,目前都已经全部国产化。”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光伏设备情况显示,在技术发展领域,我国光伏设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光伏电池片、组件设备的生产到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以及与光伏产业链相应的检测设备、模拟器等,已经具备成套供应能力,部分产品如清洗设备、制绒机、扩散炉、氧化退火炉、LPCVD、管式PECVD、印刷机、单晶炉、串焊机、层压机、检测及自动化设备等已基本实现全国产化,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出口。

贾锐此前也向记者表示, 2015年以来,我国国产化光伏设备的多项指标大幅提升,目前整个光伏产业链各环节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对促进我国光伏产业降本增效进而实现平价上网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签:中国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