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洗牌及分化苗头已现 落后产能出清将会加快
导读:在2月28日举行的2023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了“喜忧参半”一词形容行业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
从规模上来看,2023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端产量同比增长均在64%以上,而在应用端,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出口方面,2023年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93.6%、65.5%、37.9%。
“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价格下跌,组件中标价格年底较年初下降超过40%,跌破1元/W;二是制造端产值增速放缓,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不含逆变器)产值超过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2022年为同比增长100%;三是出口额减少,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484.8亿美元,同比下降5.4%。
去年国内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反超分布式,前者新增超过110GW,后者新增接近100GW。王勃华认为,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大基地建设推动,其中,第一批基地项目要求2023年底前并网,第二批基地项目开工率过半,第三批基地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近四分之一。
引发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下降主要是由于“量增价减”。王勃华表示,以组件环节为例,除7月份以外,2023年月度出口量均同比去年有所提升。但进入下半年后,随着价格的大幅下降,出口量的增加并未带来出口总额的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就全球光伏市场展望而言,王勃华认为既存在有利因素,也有不确定因素。国内市场方面,王勃华判断,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将维持高位平台运行,预测2024年国内新增装机规模为190GW—220GW。他还提到,我国光伏市场发展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集中式及分布式均面临消纳压力;光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已成趋势,收益模式将发生变化等。
针对消纳问题,王勃华建议,通过对光伏制氢及制氨、制甲醇等形式的探索,扩大对光伏绿电的消纳。同时,进一步发展制、储、运、用氢及衍生产品等产业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绿氢及衍生产品的应用环境,探索离网矿山、油田等场景经济性。
电改政策频繁出台,光伏等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引发光伏电站项目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上升,收益率测算模式亟需转变。
种种迹象显示,这已成为行业新的挑战。例如,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占总发电量47.3%,两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再比如,云南光伏上网电价由2023年“80%燃煤基准价+20%市场化”到2024年“55%燃煤基准价+45%市场化”。
王勃华建议,行业参与者应积极探索项目收益新模式。例如,探索煤电—光伏电站资产优化组合机制,分布式光伏由“投资”向“运营”转变,以及绿色资产通过市场机制加速变现等。
针对行业面临的严峻供需形势,王勃华表示,主要是由于产能大幅提升,供应量增加,叠加部分企业的恐慌性降价。同时,“低价中标”现象,带来价格“内卷”。他认为,从业者需要思考现有利润率下,规划产能有多少会最终落地,如此低价是否会是常态,并考虑应对策略。“行业出现分化,落后产能出清将会加快。”王勃华表示。
此外,王勃华表示,本次波动与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有一定关系,很多企业也忽视了光伏行业的竞争强度,盲目扩产或涌入。他建议,地方招商需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链条件,盲目招商不仅不能实现发展,反而可能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制造企业应充分认识光伏行业“四快”特点,对产业和技术保持敬畏感。金融机构政策也需差异化,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