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设计师要见众生丨对话时间
导读:柳冠中是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为设计学科奠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推动了学科发展。
柳冠中是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不仅参与设计了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派往工业设计发源地——德国学习,1984年留学归来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并担任系主任,先后创立了“方式设计说”“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事理学理论”等理论,为设计学科奠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推动了学科发展。
柳冠中并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是希望设计真的从人的需求出发,又回到“众生”的层面,“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必须要扩展眼界、横向展开,这样才能与其他产业形成合力,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新的机遇。”
铿锵有力的话语背后,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陈娟 中房报记者 马琳丨北京报道
2023年2月23日,柳冠中和朋友们组织了一场新书发布会,再次向外界介绍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一本集纳了他持续多年对设计的思考、反思、自省和回答的书,以及一种时时警醒。
“设计师不能光在思维的技法上兜圈子,要善于提出新物种、新产业,要注重设计的路线和方向。”“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表示。
集子的第一篇讲的是灯具,是柳冠中1980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他以当时风靡的葵花灯反思工业设计,“灯”不仅仅只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带来光明;他也借此反思工业设计者们不能一度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忘却了根本。
实际上,《苹果集》最初只是一本小册子,30年来不断增加新内容,到如今已是一本厚达800页的专著。
柳冠中是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不仅参与设计了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初,他被派往工业设计发源地——德国学习,1984年留学归来后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并担任系主任,先后创立了“方式设计说” “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事理学理论”等理论,为设计学科奠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推动了学科发展。
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艺术家见的是自己,科学家见的是天地,设计师则是要见众生的,是要解决问题的。”
“在当前国际形势和新发展趋势下,我们要重新认识设计。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必须要扩展眼界、横向展开,才能与其他产业形成合力,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新的机遇。”柳冠中铿锵有力的话语,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严密逻辑和理论功底,而背后则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冬日的暖阳洒满大地,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在一间古朴的茶室,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柳冠中向记者娓娓道来了他几十年的设计人生,2个小时的采访,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深邃双眸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
“这是灯吗”?
柳冠中的设计之路要从一次偶然事件说起。
年少时,柳冠中酷爱画画,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并没有考大学的机会,高中毕业前,那时班主任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艺术类学院提前招生,花5毛钱,交2张照片,去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吧。”
起初,对于这个“主意”父母是持反对意见的,觉得学艺术不正经。折中之下,柳冠中在专业填报时选择了“建筑装饰系”,带着“建筑”两个字,父母又对建筑系有好感,于是勉强同意。
18岁的柳冠中一考就考上了建筑装饰系,“舞象之年”偶然结缘设计,令他倍加珍惜。
学校的生活是充实而美好的。5年后,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结束了大学生涯,分配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做室内设计的工作,一做就是5年。
为外交路线所需大批小型使领馆的灯具和西哈努克行宫设计室内照明是柳冠中接手的第一批项目。
“这种类型的建筑往往使用大型枝型花吊灯和灯火辉煌的吸顶灯,但存在易发火灾、坠落及生产维修更换问题。”柳冠中表示。
他希望用创新的设计解决上述问题。
他开始走访、参观、研究,反复思索设计的方向,“不能在灯具样式上做文章,要引入设计思维,关注‘照明’本身。”柳冠中表示,小型建筑里灯具需要解决的是它的配光曲线、亮度、色温和整体照明效果,大花灯的方案自然就要被淘汰了。
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柳冠中拿出了设计方案:简洁而又唯美的、将灯具与顶棚结合的“暗槽灯”设计。
当他兴冲冲地拿着图纸来到单位交给总工时,总工看着图纸并没有说话,后来又叫来不少技术员,大家也都沉默不语,过了许久,他得到了总工的诘问:“小柳,你设计的这是灯吗?”
柳冠中听后直冒冷汗,夹着图纸就走了……回到家他仔细一想,这怎么不是灯呢?有灯泡、灯头、反射罩、安装维修结构,还有对流散热装置、配光曲线图,他设计的不是一个灯具造型,而是一套照明方案。
不过,最终这一方案被采用。
“这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先明确照明需求,再去寻找解决方案,无形中与工业设计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吻合。设计的宗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这就是我后来提出的‘设计事理学’的雏形。”柳冠中表示。
在专业探索的道路上,设计也像闯关,闯过了一关又迎来一关。
1977年,柳冠中迎来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设计任务——和师姐一起为毛主席纪念堂做灯具设计,师姐负责瞻仰厅葵花灯设计,他负责各厅的组合灯具设计。
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工期仅3个月,完成毛主席纪念堂30多个厅室的照明设计、生产和安装工作。“每个厅都要一套灯具,完成从设计、加工到安装等工作,时间紧且任务重。”柳冠中表示。
如何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灯具?
那个冬天他压力巨大、焦灼不安,经常睡不着的柳冠中四处走访寻找灵感。一日,他来到了北京展览馆路的体育馆,当他看到球点网架结构时,灵光闪现,这不就是灯具吗?设计一个直径1厘米的六向连接球,每隔10厘米连接一根能前后伸缩的杆子,这些球与杆可以上下左右任意组装,便可以组装成照明光带,形成不同样式,适应不同厅室。
方案有了,但材料却成了新问题。
“球节点网架结构材料”必须不遮光、耐高温,强度、韧度等性能也要达到抗震要求。为此,柳冠中查阅了许多工程资料,终于找到一种材料——高强度的聚碳酸酯,它全透明、耐高温,200℃都不会化。
材料有了,加工问题又摆在眼前,一般厂家都没有接触过这种材料,北京、上海知名的工厂都找了也没有找到适合的工厂。柳冠中锲而不舍,最后听说宁波有人会做,他就飞过去找到了这位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十几次注塑工艺试验后,终于成功做出晶体组合灯。
就这样,柳冠中按期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工业设计。”
在柳冠中看来,“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及创新产业机制,形成最优解决方案,推动产业进步。
━━━━
希望设计师们一代比一代强
历史的车轮进入1978年,举国上下恢复高考,工艺美院也恢复办学,但老师严重短缺,工艺美院就写了份报告要求招收研究生,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对“图纸工厂”没有留恋的柳冠中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攻读工业美术专业的研究生(也就是后来的工业设计),继续深造。
在学校期间,1980年,37岁的柳冠中在工艺美院领导和老教授的鼎力斡旋下,获得了一个公派留学的机会,被派往工业设计发源地德国的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开始了为期3年的访学,师从克劳斯·雷曼教授(斯图加特专业设计室“Designer Societat”创始人)。
柳冠中一进学校就开始画图,却被他的导师克劳斯·雷曼教授制止了,并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不许画,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做”。
“我后来才懂,原来只有动手做了,才能发现真问题,画图永远是纸上谈兵。”柳冠中感慨。
还有一个课题令柳冠中印象深刻。
“当时要求学生们从5楼扔下一个生鸡蛋,落地不碎,要求材料要轻、落下速度要快,这样的得分会更高。”柳冠中表示,当时我是用一个透明塑料的硬纸壳包裹鸡蛋,做成飞船的翼一样,便于缓冲,还粘了一条纸带,就像一个控制方向的舵,以保证重心稳,这样实施的。其实最后就是学会整合很多资源,教会学生们要活学活用。
柳冠中说,在德国,他学到了完整的工业化设计概念,也建立了自己的系统思维。
1984年8月,柳冠中留学归来,在工艺美院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并担任系主任,向国内介绍工业化设计,但他遭到了质疑。
柳冠中曾经在《解放日报》的采访中表示,新观念冲击了原有的权威观念,在学校引起了很大震动,有人视他为“洪水猛兽”,还有人组织大家一起批评他的著作。
“因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柳冠中表示,其实,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而产生的,有了专业分工、协同合作,才有了工业设计,比如福特改进汽车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就是一种对流程的设计。
柳冠中表示,工业社会产生了特有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环保问题,设计师的责任是在各种问题中尽可能找到一个最优解,并非设计一个工业产品就叫工业设计了。同样的词,日本把它翻译成“产业设计”,由此可见其中的内涵。
最终,随着经济的发展,柳冠中的工业化设计方案被接受被关注,先后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等理论,不仅为设计学科奠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世界正处于变局之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亦迫在眉睫。“我们要思考什么才是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要的是车吗?不,我们要的是出行方便,明白了本质的诉求才能不断优化、创新。”柳冠中表示,设计师要根据人的潜在需求提出技术所能适应的性能参数,推进技术的创新、转移、迭代和进步!
已是耄耋之年的柳冠中仍关注着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希望设计师们一代比一代强,使中国设计事业有美好的未来。
对 话
柳冠中:设计不能只讲交换价值,还要创造价值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何谓设计?如何定义它?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智慧,远远早于科学艺术。在没有科学艺术之前,人们就知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生存去改造世界,从而改造了自己,不断进化。什么是设计?一句话,设计是为社会创造出合理的、健康的、公平的、分享的生存方式,不断优化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作品往往代表着个体思想与社会化倾诉,在这几十年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表达?
柳冠中:最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新的思想。我们的每个作品都应是原创的,有特色的,也要符合工业的设计思路——标准化、定型化,设计的作品能够批量生产且易于推广;同时也希望设计的作品方案可以影响这个世界。
中国房地产报:过往的几十年中,哪件作品是令您念念不忘的,为什么?是毛主席纪念堂各厅组合灯具设计吗?
柳冠中:这么多年设计过很多作品,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是回到专业队伍北京建筑设计院时给我的第一项任务,为一座小型使馆设计灯具;第二件是1977年和师姐一起为毛主席纪念堂做灯具设计;第三件是为西哈努克行宫设计灯具。回顾过往的作品也有个小遗憾,就是作品的原始方案设计图都遗失了,但它们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当下的工业设计、城市建筑设计最值得反思和亟待改变的是什么?
柳冠中:当下工业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太急功近利了,很多人把占有当成了需要,这么发展下去,社会难免会畸形,难免会两极化。最值得反思的是,设计要回归本质。设计师研究的应该是“need”,而不是“want”;设计不能只讲交换价值,还要创造价值,不能只做产品,还要解决服务的问题。一句话,设计是为社会创造出合理的、健康的、公平的、分享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排场、占有和奢华。
中国房地产报:此前,您认为目前的思想导致一些人背离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前励志慷慨的梦想最后却都变成了买房买车。如何才能扭转这一状况,才能让社会更好更丰富的发展。
柳冠中:我们祖先留下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一日三餐。睡觉只需要2平方米地方,买那么多房子没必要;再有钱也就是一日三餐,吃多了反而不好。这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好传统,可今天好像都不在乎了,都在追求财富,把这么深厚的文化给丢掉了。如何重拾文明,重新唤起中国人传统的文明精神,这一点,我觉得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始终坚守或者说是不能打破的底线?您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柳冠中:这一辈子很幸运,结缘设计,一辈子做这一件事。现在,我的梦想就是做真正能解决“使用而不是占有”的事情,且要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