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广东团开放日谈“海洋经济”,代表建议加快推进新型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03-07 14:30:39 编辑:夕歌

导读: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在首都宾馆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公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吸引超百位中外记者到场采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北京报道

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在首都宾馆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公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吸引超百位中外记者到场采访。

会议现场,多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2024年工作部署展开讨论,并结合自身履职调研经验提出进一步建议。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将关注焦点投向“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强省建设”话题。

宁凌表示,近年广东全省海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在陆海联动方面,广东已形成以南沙、前海、横琴、河套为重点的向海开放高地,并打造起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体系已覆盖大湾区90%的城市。

在海洋产业建设方面,宁凌表示,广东近年持续加快海洋牧场建设,2023年全省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达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海上风电新能源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凸显新优势。

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广东也实现多点突破。宁凌表示,目前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正在广东加速建设,随着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将带动广东海洋研发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广东已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全力推进红树林等滨海湿地修复,五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广东已投入8.9亿元用于支持恢复海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共计可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超过一百千米,已投入14.9亿元用于滨海湿地恢复,预计可恢复滨海湿地约1832公顷。

在此基础上,宁凌也结合自身的履职调研成果和参与广东海洋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加快推进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抢占深蓝高地,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宁凌建议,研究设立广东海洋发展研究院,加大对省海洋实验室和海洋大学重点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向深海推进,向极地进军,提升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同时,优化高等学校海洋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海洋基础设施。宁凌建议,进一步摸清广东全省海洋观测站等涉海主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省级海洋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加快推进新型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海洋立体观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海域动态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海洋基地。

三是贯彻“两山”理念,完善海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宁凌建议,广东持续推进岸线整治修复、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同时,加大力度探索“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碳汇开发、科普教育”等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海洋生态产品底数,编制海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逐步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市长曾进泽在回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湛江正打造世界级的临港产业区,加快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为主导的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