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托生物拟4.58亿收购银谷制药60%股权 上市七年五次外延并购净资产超 20亿
导读:赛托生物(16.170, -0.10, -0.61%)(300583.SZ)继续通过外延收购拓展高端原料药和制剂领域。
日前,赛托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支付现金4.58亿元的方式收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类创新药的银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银谷制药”)60%股份,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助力公司完成产业升级。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赛托药业自2017年上市至今,加上此次已进行了五次外延式并购,公司表示,此次收购标的后,公司在制剂领域综合实力将极大增强。
随着公司不断进行外延式并购,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总资产达33.1亿元,其中净资产为20.28亿元,达到上市以来的高点。
标的公司2023年净利扭亏
赛托生物欲将一家业绩好转的生物医药公司收入囊中。
根据并购公告,赛托生物此次收购标的为银谷制药60%股权。据了解,银谷制药在呼吸科药品领域拥有1类创新药及吸入制剂开发经验,契合公司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本次收购将增强公司在制剂领域的综合实力,使公司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制剂药企。
从财务报表看,银谷制药是一家表现亮眼的药企,历史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鲑降钙素、苯环喹溴铵鼻喷雾剂和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三款产品。
由于产品销量增加,2023年,银谷制药营业收入为2.15亿元,同比增长21.16%;由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毛利润同步增长,银谷制药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231.92万元、1395.7万元,同比增长390.69%和1141.89%。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银谷制药的净利润为-133.96万元,2023年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
另外,受到销售收入的增加和应收账款的有效回笼双重因素驱动,公司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083.65%至2529.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银谷制药当前正与客户陆续签订年度订单合同,已经签署订单和正在签署订单的合同金额已达3.19亿元(含税),上述订单分批次按需发货,年度合同确认销售金额预计能够覆盖2024年度预测收入。
此外,根据收购公告,2024年1月,银谷制药实现销售收入3619.28万元(未经审计),同比大幅增长,占2024年度业绩预测收入的12.63%。这些都表明,未来银谷制药的盈利预期较强。
不过,赛托生物也在公告中表达了担忧,其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增加商誉约3.05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的比例达15.03%。银谷制药存在因所在行业不景气或自身因素导致其未来经营状况未达预期风险及商誉减值风险。
外延并购进行产业布局
资料显示,赛托生物创立之初系甾体药物原料的专业生产企业,公司紧跟全球医药及甾体药物行业变化趋势,确定了将赛托生物打造成集“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成品制剂为一体”的中长期战略。
2017年1月6日,公司登陆科创板。上市以来,赛托生物进行了多起并购,包括收购迪森生物、润鑫热力、LIBFLS.P.A、和诺倍康药业等部分或全部股权,进行产业布局。目前,前三项收购工作已经完成。
赛托生物表示,近些年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收购持续拓展高端原料药和制剂领域。随着公司不断进行外延式并购,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总资产达33.1亿元,其中净资产为20.28亿元,达到上市以来的高点。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并购并未能让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赛托生物上市后业绩波动较大。
同花顺(137.170, -5.13, -3.61%)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赛托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10.52亿元、9.66亿元、9.13亿元,同比变动38.24%、33.95%、-8.22%、-5.45%。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为0.92亿元、1.27亿元、0.55亿元、-1.80亿元,同比变动-9.07%、37.88%、-56.13%、-425.09%。
在2020年亏损后,2021年和2022年,赛托生物连续两年业绩双增。数据显示,公司这两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03亿元、13.12亿元,同比变动31.7%、9.1%。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36亿元、0.42亿元,同比变动120.14%、15.95%。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增利不增收。去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3亿元,同比微降1.04%;同期,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0.61亿元,同比变动为48.06%,增幅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生物医药企业,自2019年以来,赛托生物研发费用每年均在5000万元左右,2019年最高为5578.59万元。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为4172.73万元,同比增长30.98%。赛托生物表示,主要是公司的研发项目进度加快。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新获得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共获得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软件著作权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