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辨中腑与中脏
导读:中风,这一古老的医学名词,在现代社会依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面对这一医学难题,历代医家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试图解开中风之谜,为世人带来福音。
中风,这一古老的医学名词,在现代社会依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面对这一医学难题,历代医家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试图解开中风之谜,为世人带来福音。
在中风病的辨证上,医家们各抒己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体系。他们或从部位入手,细致入微地分析中风的发病机理;或着眼于虚实,深入探讨中风的虚实转化规律;又或者将部位与虚实相结合,全面综合地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这些不同的辨证方法,都是医家们对于中风病深入研究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于患者生命健康的敬畏与尊重。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中风病的辨证更是融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我们运用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测等手段,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中风的发病部位,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结合中医的辨证思维,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风的虚实转化,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兹举一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的医案为例,详细阐述中风之症的治疗过程。至元庚辰八月间,赵僧判突患中风,症状严重,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医者诊其两手六脉弦数,知其病情危重。根据洁古的理论,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著四肢。赵僧判的病情恰好符合这一描述,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是中脏之症;半身不遂,则是中腑之症。这表明赵僧判的脏腑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袭。
医者首先以三化汤一两,内陈三二行,以消散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接着,使用至宝丹加龙骨、南星,安心定志,养神治病,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经过五天的治疗,赵僧判的声音逐渐恢复,言语也稍微流利起来。随后,医者根据四时脉证的变化,加减用药,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不到十天,赵僧判就能够稍微行走了。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恢复,医者还用绳子绑住他的病脚,让他像履阈或高处一样,需要他人的扶持才能行走。同时,还刺激他的十二经井穴,以接通经络。
经过这样的治疗,第二天,赵僧判就能够舍弃绳子,自行行走百步了。虽然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医者仍然告诫他要慎言语、节饮食,以免复发。经过一年的调理和康复,赵僧判最终完全恢复了健康。这一医案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精妙之处,也让我们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里,医生引用了张洁古老先生的名言:“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著四肢。”这句话精准地揭示了中风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当风邪乘虚而入,侵犯人体,首先从腑部开始,逐渐影响到脏腑,使脏腑俱病。这种风邪的特性是善行而数变,它在人体内游走,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
当患者出现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等症状时,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中风影响到脏腑,尤其是影响到心脏和肺脏的功能。这是因为心脏主血脉,肺脏主呼吸,当它们受到风邪的侵袭时,就会出现血脉不畅、气息不通的现象,从而导致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等症状的出现。
而当患者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时,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于中风影响到腑部,尤其是影响到四肢的经络。这是因为经络是连接脏腑和四肢的桥梁,当经络受到风邪的侵袭时,就会导致四肢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
对于中风的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症状,诊断为实证。这是因为实证患者的脉象往往弦数有力,症状也比较明显。对于这种实证中风,医生采用了通腑散滞的治法。这是因为腑部是人体内的“垃圾场”,当风邪进入人体后,会在腑部积聚大量的毒素和废物,导致腑部壅滞不通。通过通腑散滞的治法,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使腑部恢复通畅,从而缓解中风的症状。
医生还分享了两个实例来支持他的观点。第一个实例是他的老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32年前患上中风。虽然他的形体壮实,但当地的名医和医生都因为担心气脱而不敢采用通腑的治法,最终导致他的病逝。第二个实例是医生大学同窗的老父,他在患上中风后采用了通腑的治法,成功地治愈了疾病。这两个实例都说明了中风实证采用通腑治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风实证采用通腑治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使腑部恢复通畅,可以缓解中风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当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