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医药 > 正文

原来令人困扰的“头痛”有这么多种

来源:我是中医传人 发布时间:2024-03-25 15:05:41 编辑:夕歌

导读:头痛常见于多种疾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风寒头痛宜用荆防败毒散与葱豉汤;湿浊头痛需用祛风胜湿药;风热头痛宜用桑菊饮、银翘散等。对于肝阳上亢或阴血不足等头痛,需结合具体症状选用不同方剂。治疗时需详察细辨,不可一概而论。

头痛,这一临床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其病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当头痛如拘紧之感,患者喜用棉帛包裹头部以求舒缓,痛势剧烈,并伴随着清鼻涕的流淌,这通常是风寒之邪作祟。对于此类头痛,荆防败毒散与葱豉汤为常用之方。药后,患者微微汗出,表邪得以解除,头痛自然缓解。

而当头痛伴有沉重感,舌苔白腻时,则意味着湿浊之邪的参与。此时,我们需酌情选用祛风胜湿的药物,如羌活、防风、藁本等,以帮助患者驱散体内的湿邪。

对于风热头痛,患者的头部常常感到灼热不适。这类头痛宜用辛凉之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以清热解毒,舒缓头痛之苦。

然而,当感受时邪超过一定时间,头痛剧烈或偏于一侧,并伴有抽掣之感时,这往往是阴液不足或辛温药物过量导致肝阳上亢的表现。此时,我们应在疏散风邪的同时,酌加清肝息风或养阴的药物,以保护阴液,平息肝风。若单纯以散风为治,恐痛势不减,反而损伤阴分。

正如古籍所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当人体冒风或屡感风寒之邪侵袭脑府时,头痛便会反复发作,病程缠绵难愈。针对此类头痛,我常采用川乌、草乌(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僵蚕、生甘草,研成细末后分为6包,每日服用1包,饭后以清茶调服。此方对于治疗此类头痛效果显著,曾有多位患者因其他药物无效而投用此方,仅1~2剂便告痊愈。

陈某,年逾四十,身为东北某厂之工程师,头痛之症已纠缠其三十余载。此病反复发作,部位多在后脑,甚至波及面颊,令他痛苦不堪。他曾尝试多种西药,却毫无效果。曾服平肝息风剂并加入羚羊角,然痛势反增。头颅摄片后,并未发现异常,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此病愈发愈频,尤其感受风寒时更为剧烈,有时竟至昼夜难以合眼。

在门诊治疗时,我仔细观察其体态,发现陈某形体偏胖,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质地娇嫩。此症状显示其体内气虚痰湿,风寒之邪滞留于脑府之中。针对此症,我处方时采用了制川草乌,生川草乌的散剂。陈某服药一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服一剂,头痛竟全然消失。此时,其舌质亦变得较为红润。为巩固疗效,我继以益气之剂,陈某终得痊愈。

对于头部跳痛,伴有抽掣感,或如鸡啄之痛,舌红脉弦者,多属肝阳头痛。此时,宜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若症状较重,甚至可用羚角钩藤汤以治之。若为风热所致之头痛,我常以桑叶配丹皮治之,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肝凉血。

对于阴血不足之头痛,常见于用脑过度者,亦有些妇女在经产后出现此症,多伴有心悸少寐、头昏、耳鸣等症状。对于此类头痛,我常采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酌加首乌、杞子、白芍、女贞子、黑料豆、白蒺藜等以滋养阴血。若头痛且昏,劳累后尤为明显,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者,乃气虚清阳不升所致,应以益气升清法治之。然而,现今有些医者一见高血压便投以平肝潜阳之剂,殊不知高血压亦有气虚之证。因此,在诊断与治疗时,务必详察细辨,不可一概而论。

在治疗陈某教授的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我注意到他头昏且痛,左胸膺痞闷,大便溏,以及畏寒等症状。舌苔薄白,质胖嫩,脉象沉细,这些都是脾肾阳虚,络脉不和的表现。因此,我采用了六君子汤加附片、红花、丹参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陈某教授的症状逐渐消失,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对于形体肥胖、苔腻、呕恶、头痛且晕的患者,我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当痰郁化热,舌苔黄腻,口苦时,我会选择黄连温胆汤进行清化。对于那些头痛日久,部位固定,甚至手足麻木不仁,或头部有外伤史的患者,我认为这是瘀血头痛,需要使用通窍活血汤来活血通络。如果患者还伴有大便不通的症状,我会参考抵当汤进行治疗。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均循头面,足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在治疗头痛时,我特别注意根据疼痛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引经药。对于太阳经头痛,多在头顶部,我会使用藁本、羌活,如果疼痛下连于项背,我会加上葛根。对于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骨处,我会选用白芷、僵蚕、蔓荆子。对于少阳经头痛,多于头之两侧,并连耳部,我会使用川芎、柴胡进行治疗。对于厥阴头痛,位于巅顶,连目系,我会使用吴萸。在辨证时,我始终关注这些症状和体征,并参考使用上述引经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