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不好的“心绞痛”,有什么用药诀窍
导读:近年来,医学界对于心绞痛的认识似乎被局限在了心脉瘀滞不通的观念上。这种观念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不辨虚实,滥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提升。实际上,心绞痛的治疗应该更加全面和深入,不能仅仅局限于心脏本身。
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疾病名称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胸痹”和“心病”的范畴。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状,自古以来便引起了医家们的广泛关注。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医家们对于心绞痛的病因、病机、病位及治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阐述。他们认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心绞痛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因素又与心、肾、脾等脏腑的盛衰密切相关。
然而,近年来,医学界对于心绞痛的认识似乎被局限在了心脉瘀滞不通的观念上。这种观念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不辨虚实,滥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提升。实际上,心绞痛的治疗应该更加全面和深入,不能仅仅局限于心脏本身。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绞痛的治疗应该着眼于整体,特别是与心肺功能的协调。因此,我们提出了从肺论治的观点。这一观点主张,在治疗心绞痛时,应该着眼于肺气的调节。通过“损其心者,着眼肺气”的方法,我们可以调整心肺之间的关系,达到治疗心绞痛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心痛不愈,调气通阳”的原则,通过调节气机、通阳散寒,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此外,祛痰化瘀也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但在祛痰化瘀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肺虚的可能性,因此在治疗时也应兼顾肺气的调养。
深入探索肺与心的紧密联系,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均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心主血脉,为生命活动的核心。肺气宣发,心血得以顺畅流动,正如江河之水,得益于风之力,才能奔腾不息。肺气之宣发,犹如风之力,推动心血在脉管中循行,使得血液能够顺利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为身体各部位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然而,当肺气受损时,心血亦会受到影响。肺气虚弱,无力推动心血,则心血涩滞,犹如江河之水受阻,无法顺畅流动。此时,患者常会出现胸痛彻背的症状,这是因为心血不畅,无法滋养胸背所致。若肺气进一步虚弱,无力贯心而朝会百脉,则会出现气短心悸之症。这是因为肺气无法有效助心推动血液,导致心血供应不足,身体无法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引发气短心悸等症状。
此外,肺阳不足时,胸中阳气微弱,易导致痰浊阻心。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有效温化体内的水液,使得水液停聚成痰。痰浊阻心,则会出现心痛胸闷之症。这是因为痰浊阻塞心脉,使得心血无法顺畅流动,导致心痛胸闷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证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心的病变,还要兼顾肺的功能。善用葛根、郁金等宣通肺气的药物,以行气止痛;喜用黄芪、益母草等补肺养心的药物,以益气活血;采用全瓜蒌、皂角刺等宣肺行气的药物,以祛痰宽胸;多用代赭石、姜黄、九香虫等通降肺气的药物,以活血止痛。通过综合调理肺与心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病不愈,调气通阳成为关键。冠心病心绞痛,其病机深藏于气机失调与胸阳不振之中,其病理表象则显现为心脉瘀滞。若气滞血瘀,自当行气活血以调和;若阳微阴弦,则须通阳宣痹以振奋。然而,常规治法有时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往往是因为未能洞察病因,治其根本所致。
心痛的病位虽在心,但气滞血瘀之证可循其迹。若深入探讨其病源,我们会发现,心病与诸脏腑均有关联,特别是与肺之阳气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之阳气与心之阴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生理状态下,若一方通畅,则另一方亦顺畅;而在病理状态下,若一方受滞,则另一方亦受阻。肺之阳气虚弱,可能导致胸中阳气不足,痰浊上乘,气虚脉痹,进而出现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脉细而结、心痛持续不减等症状;而肺之阳气郁结,亦可能引发心阳不通,酿生痰瘀,心脉瘀涩,导致胸闷、腹胀呃气、脉沉而代、心痛反复加重等症状。
在临证治疗时,重用葛根,可宣调肺气,畅达气机。葛根既能升提心肺之气,又能宣通心肺之血,对于心痛持续者尤为适宜。同时,以细辛配桂枝同用,两药皆入心肺两经,具有温心肺之阳、通阳化气、温通经脉、活血止痛的功效,对于止心痛作用颇佳。细辛用量一般,桂枝用量较大,比例为1:5,方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心痛反复加重者,当以大黄伍皂角刺并用。大黄既可通腑气,又可利肺气,同时也可化心瘀;皂角刺宣肺通窍,除痰祛浊。两药合用,可使肺气宣通,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心痛的目的。
祛痰化瘀之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肺虚心痛的存在。此病症多突然发生,忽作忽止,迁延反复,仿佛狡猾的敌人,不断试探我们的防线。久病之后,肺气益虚,若失治或治疗不当,或过用活血化瘀之药,肺气损伤,每遇寒病情便加重,如冬日的寒风,无情地侵袭着虚弱的身体。
从临证心痛患者的症状分析,痰瘀互结见症虽多,但本虚标实之症更是屡见不鲜。追究其本虚之根,则源于肺虚。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肺虚则气无所主,出现少气乏力,脸色苍白,胸闷胸痛,心悸心慌,脉结或代等症。若肺之阳虚,营卫不和,阳微寒盛,则会出现畏寒肢冷,胸闷多痰,胸痛彻背,腹胀纳呆,舌暗苔白,脉沉迟而滑等。这些症状,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肺虚心痛的痛苦与折磨。
心绞痛经治疗缓解后,众多患者皆出现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细弱等症,这更充分印证了心痛日久则必伤于肺及肺气益虚之说。古人有言:“扶正祛邪”,我们在治疗时,应根据心痛患者肺虚与痰瘀的不同程度,灵活把握病情的变化。症情缓解时,要防止其恶化;肺虚、痰瘀同治时,要分清虚实,虚多实少者,补虚为主兼治实证;实多虚少者,治实为主兼顾虚证。祛痰化瘀固然重要,但补虚同样不可忽视。
在治疗上,若肺气虚兼痰瘀互结者,当以补肺益气、祛痰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药如太子参(或红参)、黄芪、白术、葛根、全瓜蒌、皂角刺、姜黄、郁金、九香虫等,这些药物如同忠诚的士兵,守护着肺的健康。若肺阳虚兼痰兼互结者,应温肺益气、祛痰化瘀、通阳止痛,药如黄芪、桂枝、细辛、仙灵脾、葛根、全瓜蒌、皂角刺、姜黄、郁金、九香虫、益母草等。如此攻补兼施,则补而不滞,攻而不伤,缓图效机,收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