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糖尿病没效果?可能是剂量不够
导读:消渴一病,自古以来便备受医者关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此病的详细记载,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诸家对消渴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消渴一病,自古以来便备受医者关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此病的详细记载,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诸家对消渴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我深入研读了前贤的教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深感东垣先生提出的“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消渴病的核心病机。在《兰室秘藏·消渴门》中,东垣先生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强调了消渴病与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叶天士先生对消渴病的认识也颇具洞见。他认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这一论断,简洁明了地指出了消渴病的本质,即阴阳失衡、津液枯竭、热邪内盛。
综上所述,东垣和叶天士的论断,为我们揭示了消渴病的本质,为我们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作为医者,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设计“三消饮”方治疗此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
方剂组成:生山药、天花粉、地骨皮、枸杞子、生地黄、玄参、丹皮、乌梅
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麦冬;
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生石膏;
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山萸肉、桑螵蛸。
在中医的经典理论中,方中生山药与天花粉被尊为君药,两者结合使用,能够发挥出清热降火、止渴润燥的神奇效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天花粉被誉为“主消渴”的良药,而《丹溪心法·卷三·消渴》中也明确指出:“天花粉,消渴神药也。”这足以证明天花粉在治疗消渴病症上有着卓越的功力。尽管生山药在古籍中并不常见用于治疗消渴的记载,但近现代的医家多将其视为消渴治疗的必备妙药。
当生山药与天花粉携手,其清热降火、止渴润燥的功效更是显著。辅以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为臣药,这三者共同助力,进一步增强了清热生津的效果。而丹皮、地骨皮、玄参作为佐药,则负责清泄血中伏火,使体内环境更加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地骨皮与枸杞子二者的结合,更是有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之妙。这个基础方剂,紧紧抓住了“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和“津涸热淫”这一消渴病的本质,牢牢把握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两个关键。在实际应用中,医家会根据三消病症各有侧重的特殊性,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从而快速见到治疗效果。
在使用本方剂时,确实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首先,关于用药量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量足才能药到病除。不能因为担心药量大而畏缩不前,否则药物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只会徒劳无功。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加大药量,而是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病情的轻重以及病人的承受能力来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具体的用药剂量。只要在这个范围内使用,通常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
此外,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但血糖水平升高的隐性糖尿病患者,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本方剂作为基础治疗方案。因为“血糖”本身含有大量热能,中医称之为“血中伏火”。笔者经过多次实践验证,发现使用本方剂对于这类患者同样有效,且未见任何偏差。
在近代医学中,消渴病的治疗多注重“饮食疗法”。然而,笔者认为,除了需要避免辛辣、油腻、肥甘以及过多摄入糖分的食物外,并不需要过度控制饮食量。只要药物使用得当,能够消除燥热,清除伏火,逐渐恢复津液平衡,那么饮食和饮水自然会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也会随之消除。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饮食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饮食,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