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对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些感受和理解--顺风不浪、逆风不怂
导读: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中国发展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回应世界关切?作为上一年国家工作总结,也是新一年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务实”为核心关键词,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和实施方案。
作者 田轩
搏实资本总裁2024年新春致辞---放下自我,遵循规律,带着信念去奋进
好雨知时节,惊蛰万卉新。万众期待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在依法履职的第二年,再次步入人民大会堂,“斜风细雨不减春日暖意”是我最大的感受。告别了去年还稍显严格的防疫措施,今年会场设置恢复常态,近2900名代表肩负人民嘱托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外媒体的闪光灯下,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中,共赴这场2024履职过程中最重要的春天盛会。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中国发展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回应世界关切?作为上一年国家工作总结,也是新一年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务实”为核心关键词,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和实施方案。
整体听下来,我个人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以下几个亮点:
1.延续。2024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GDP这一核心“指挥棒”,即使是在2023年GDP实现增长5.2%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与去年设定一致的目标,体现了从政策预期管理端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稳定市场预期、强化市场信心的决心。
2.务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诸多具体数字,如单位GDP能耗,去年没有给具体降低的数字目标,今年量化为“下降2.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明确提出"上调20元"。还有各界关注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具体部署,明确表示“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3.精炼。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大约为18000多字。粗略估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大概不超过17000,篇幅减少,但关于新一年工作的部署却从去年的8条上升为10条,对社会经济各方的关切给予了充分的回应。
关于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总体来看,2024年确定为5%左右的增速目标,与2023年这一目标保持一致,体现了国家从政策预期管理端保持稳定性、一致性和持续性,以稳定市场预期、强化市场信心的决心,是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从“有信心”到“有把握”的方向判断,释放出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更为积极的预期信号。同时,在2023年GDP超额实现增速目标的基础上,依然将今年的目标稳妥设定在5%左右,体现出国家层面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双轮驱动”的决心,符合政策工具的可承受力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从可实现性看,2023年我国GDP实现增长5.2%,顺利完成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2024年经济“保暖”提供了坚实基础。并且,从内部看,随着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逐渐消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新成,以及一系列扩内需、提信心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为今年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强的动能支撑。从外部看,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且大概率在2024年开启降息周期,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将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支撑力量也在显著趋强。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与去年相比,有几个指标的变化值得关注:
首先是新增就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这一指标的表述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今年将“左右”调整为“以上”。从“左右”到“以上”,更高的目标设定,符合当前依然以稳信心、强预期为核心工作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的背景下,体现出国家稳就业工作的更大决心和力度。预计在政策面上,今年找工作的年轻人将获得来自国家更大的就业支持力度。
其次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去年的这一表述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基本同步”到“同步”,体现了增加居民收入政策导向的显著增强,尤其是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等方面,预计今年保障力度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再有是单位GDP能耗,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给具体降低的数字目标,今年则对这一指标量化为“下降2.5%”,向“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目标实现更近一步,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弹性变化趋势作出的稳中求进的判断,以更为刚性的量化约束,展示了中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
“新质生产力”为何代替“扩内需”
成为2024年首要任务?
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新一年工作部署的第一条不同,今年的工作部署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首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当然不意味着提振内需不再是核心问题,而是对于拉动内需的动力,我们要告别单纯的政策刺激依赖性,转向依靠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生性地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弹性,以新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步推动百姓收入的增长、提高民生福祉,以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新兴消费空间,切实解决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和“有地方花钱”的消费堵点。
那么,为何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新质生产力”呢?
从内部看,202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深水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严重,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生产力条件下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的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外部看,全球发展面临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境,地缘政治风险犹存,去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仍有抬头趋势,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华脱钩风险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外部各种挑战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来看,需要生产力的新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中国应对当前自身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更是中国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新创见。
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政策、产业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从与我的研究领域相关方面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激活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金融大有可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首先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内容、为方式的。
那么,如何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完成生产力形态的转变呢?学术研究发现,创新本质就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特点,传统的绩效激励方式是无法有效激励创新的。从金融的角度看,我的学术研究发现,激励创新需要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需要崭新的创投组织形式,需要正确的人力资源政策,需要“不太积极”的二级市场、健康开放的资本市场和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组成的一整套“组合拳”去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从客观上看,我国目前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供给结构,仍呈现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不足以及堵点、瓶颈较多等问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首先,从政策供给端营造稳定、连续、精准的投融资生态。引导对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本支持,提振科创行业整体信心,进一步激活创新市场活力,营造企业获得感更加稳固的投资服务环境,引导长期资金流向小微创新企业。
其次,继续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加强各板块的互联互通,包括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与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等市场做好衔接。充分利用多种资本市场优势,综合考虑行业、市值、财务指标等不同特征,在不同市场板块中进行区别设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稳步推动投资者结构转变,引导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优化退市环节,加快转板机制建设,畅通退市后融资通道,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
再次,扶持培育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力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转化等创新活动的支持,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深度参与企业发展和治理过程,为优质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知识、人才、专业技能等,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对不同类别私募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引导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规范化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力的激活、发挥。
同时,也要优化间接融资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产品创新,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根据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此外,还要加强债券市场化机制改革。提高对中小微企业增信支持,简化发行注册流程,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持续的中长期融资。创新债券融资工具,丰富多样化的债券融资产品,推动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加快资产证券化发展,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
2.绿色可持续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和要求,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全要素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为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规模和强度提供了新路径,促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对此,去年中央金融工作部署了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从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可以利用金融的力量,助力实体经济在创新中不断释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
具体来看,要想进一步激活绿色金融市场动能,需要我国绿色金融经营主体特别是商业银行,重点从宏观的战略顶层设计、中观的产业标准规范以及微观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
从战略顶层设计上看,通过进一步细化绿色产业的内涵,深化对绿色项目的理解,拓展绿色金融范围,引导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从中观产业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促进绿色激励,推动优质资源向绿色领域集中,尤其是要聚焦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微观结构上,要进一步丰富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品种,创新服务方式,引导金融市场转型发展,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均衡化发展。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和机制改革,完善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方法,引导商业银行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加强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小微企业的支持。
3.新质生产力,喜“新”不厌“旧”。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并不意味着对旧动能和传统产业的全面否定和抛弃。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有转型升级的需求和空间,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个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双轮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并且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可以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持下实现协同发展。
关于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如何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资本市场的内容,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相较于去年的表述,今年关于资本市场的目标更为精准和严格。之所以提及“内在稳定性”,是因为在过去以融资功能“单腿”走路的模式下,我国资本市场积攒了一系列内生性的问题,在近期集中表现为市场连续异常波动的状态。
“内在稳定性”的这一要求,延续了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相关部署精神,也是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里,监管部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政策导向。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意味着我们要彻底告别过去“政策市”的监管思维,切实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要将政策及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市场制度供给端的建设完善以及资产供给端的质量提升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标“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一目标,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根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是关键抓手。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方面,在市场功能方面,在入口端,要全面实行注册制并提速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配套性改革,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开源”手段,通畅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早期资本的退出机制,进一步促进专业机构投资者积极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出口端,应从严监管,继续完善强制退市标准,优化退市流程环节,重视退市配套机制,让资本市场实现正常的“优胜劣汰”与“新陈代谢”,使稀缺的资源真正配置到最优质的资产上。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方面,要通过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质量;加快吸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入市,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竞争促改革发展,引活水为创新赋能。
此外,还要进一步细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推进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引导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之中。在保护投资者的同时,让“更耐心”的金融市场运行得更高效,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创新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提高上市公司真正的“含金量”。
提升资产供给端质量方面,要构建一整套助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组合拳。首先,应通过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方式,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的纲领指引下,通过一系列围绕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细则的实施,扎实上市公司发展根基、拓展上市公司发展活力,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其次,进一步完善强制退市制度,严把市场“出口”关。进一步完善强制退市标准。定量定性标准相结合,增加交易所必要的自由裁量权,为不同层级的上市企业设定相应的退市标准,加强退市标准的可执行性;丰富并细化规范类退市指标,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增加财务操作“保壳”难度,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对“摘帽”公司后续经营及盈利水平持续考核等。进一步优化退市流程环节。明确退市流程的时间节点,加大退市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压缩功能重叠的退市环节,落实强制退市机制,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防止公司“停而不退”。更加重视退市配套机制。完善退市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转板机制,以北交所转板机制为枢纽,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通道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畅通企业退市的后续融资通道。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退市监管力度。出台发行后续配套的追责和处罚机制并严格执行,加强各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力度。进一步推进刑法的修订,追究个人责任,提高刑期上限,大幅提高证券违法犯罪的成本。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并非一份“冷冰冰”的文件。于国家,它是凝聚各方合力的重要抓手;于个人,它相当于国家对于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发展承诺。相信在各方合力的汇聚之下,在“顺风不浪、逆风不怂”的稳定政策指引下,2024年的中国,一定能再次圆满完成一场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