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股权 > 正文

渤海证券股权二次流拍 中小券商股东四大难题涌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02-29 16:12:23 编辑:诚富

导读:日前,渤海证券二次拍卖无疾而终。尽管此番拍卖价格仅为2.02元/股,是首次拍卖价的20%、评估价的70%,却依旧无人问津。

渤海证券股权二次流拍 中小券商股东四大难题涌现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证券正走在上证主板的上市之路上。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理论上,一家IPO行至半路的企业,其股权相对更受青睐。然而,或许由于渤海证券的IPO之行过于漫长,叠加当前IPO节奏阶段性收紧,以及渤海证券本身缺少特色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具备资金实力者对其股权保持观望。

实际上,渤海证券的遭遇只是中小券商股权转让难题的冰山一角。

仅2022年8月以来,即另有至少包括银泰证券、华龙证券、华源证券(原九州证券)、申港证券、东兴证券、大通证券等在内的6家券商股权被二次以上拍卖,多数以流拍告终,其中被拍卖次数最多的高达五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中小券商股权频繁流拍背后,是行业生态的折射。除券商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等常见因素以外,内资券商净资本回报率整体偏低、券商的重资本转型趋势、严监管之下券商股东可能招致罚单等,都成为导致中小券商股权遇冷的原因。

二度流拍

日前,渤海证券股权二次拍卖以失败告终。

此番拍卖股份与今年1月底进行的首次拍卖相同,均为1.67亿股,起拍价却由4.23亿元降至3.38亿元,下调20%;如果与6.04亿元的评估价相比,更是打七折。

“折扣力度着实不低。”某券商人士如此评论。

力度不低却无人问津,是渤海证券本身存在显著问题吗?

综合记者采访与调研,渤海证券并无实质性软肋,作为马太效应日渐加剧、同质化较为严重的券商行业一员,缺少鲜明特色,或许是其股权接连遇冷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股权拍卖原因来看,源于天津市浩物机电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物机电”)被裁定破产重整,天津市浩物嘉德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物嘉德”)为浩物机电的10亿元债务进行了质押担保,渤海证券1.67亿股权即被视为担保物。

浩物嘉德并非渤海证券前十大股东,这意味着两点:一方面,此番股权转让既与渤海证券经营等毫无瓜葛,又不会对渤海证券带来明显影响;另一方面,拍得渤海证券股权仅能作为财务投资,对于想要成为券商主要股东的投资人来说毫无吸引力;而券商当前整体较低的净资本回报率,又使得财务投资的性价比相对不高。

与此同时,由于渤海证券背后实控人为天津市国资委,天津市国资委通过包括渤海证券控股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4家公司,合计持有渤海证券63.28%的股权;财务投资人若非天津国企,后续想要通过增持等方式以实现对渤海证券的较大话语权,理论上并不现实。

其次,渤海证券正走在上证主板的上市之路上。备战上市本为优势,但渤海证券的IPO之路已逾7年,分外漫长。外加去年8月27日以来IPO上市节奏阶段性收紧,何时提速未可知,且业内普遍认为速度恢复后也难以达到昔日高峰水平。受此影响,IPO审核状态尚且停留在已问询(2023年6月30日更新)阶段的渤海证券,未能因备战上市而为股权转让带来加分。

再者,从业务表现来看,渤海证券近年整体不温不火且特色不足。

2016年,渤海证券启动上市进程。在其上市前夕,主要经营数据曾迎来辉煌增长。2012年-2015年,渤海证券营业收入分别同比提升28.28%、28.43%、69.24%和79.16%,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330.09%、65.01%、156.04%和101.59%。2015年时,渤海证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已经达到34.75亿元和14.86亿元。

然而,递交招股说明书后的渤海证券,不幸赶上A股波动带来的证券行业整体业绩滑坡期,渤海证券未能幸免,主要财务数据于2016年-2017年普遍下滑,2018年后逐渐恢复。在2022年券商“冬季”到来之前,其营业收入曾于2021年达到30.07亿元,接近2015年时水平;净利润更是在2021年创下18亿元的历史新高。

不过,2022年,渤海证券经营业绩再度缩水,营业收入跌超50%,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72.16%。2023年有所恢复,但与2021年高峰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与此同时,分业务条线来看,渤海证券并无明显优势,以自营业务排名最为优秀。但自营业务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对其行业影响力的提升相对有限。

四大难题

根据Wind,从2022年营业收入来看,渤海证券排在第62名。实际上,像渤海证券一样的中小券商,股权被流拍的大有所在,甚至一些上市券商股权拍卖,同样无疾而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除渤海证券外,仅2022年8月以来,就有包括大通证券、东兴证券、申港证券、华源证券、华龙证券、银泰证券在内的至少6家券商股权遭遇流拍。

而且,股权降价后二次拍卖,找到买家的只有东兴证券、申港证券2家。

其中,申港证券二次拍卖仅1人出价,以起拍价拍出,较首次拍卖价下降651万元。东兴证券二拍成交价虽然较起拍价高出3900万元,但与首拍起拍价相比仍然存在3475万元差距。

银泰证券股权更是自2017年以来遭遇五次拍卖、四次流拍,唯一的一次拍出仅转让0.15%股权,挂牌金额287.70万元。这一股权转让比例,相较于前三次的5.14%微乎其微。即使是如此小比例的股权转让,成交也是在挂牌半年后。

2023年11月,第五次转让开启,起拍价叠加已经成交的0.15%股权转让价,合计价格为8670.92万元,较2017年首次挂牌时的15535.44万元减少6576.82万元,降幅高达42%。尽管折价已超四成,却仍未能避免流拍命运。

中小券商股权频繁流拍背后,所为何因?

综合受访人士分析,其折射券商股东当前面临的“四大难题”。

首先,当前券商正处于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期,资本金需求增加。对于部分资本金偏弱的中小券商而言如若后续不能及时补充,整体竞争力会进一步下降。比如,若无充足资金本支撑,跟投业务实力不足,科创板IPO展业势必受限。

而要补充资本金,则意味着股东需要付出更多“真金白银”方能保住既有股权,对于资金实力并不雄厚者来说是不小压力。

其次,“长牙带刺”严监管成为近年来证监会重要工作方向之一,一方面,作为中介机构的券商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券商背后股东也将随之受到更多关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日渐提升,对于上市券商而言,其主要股东所需遵守的信披规范更为严格,因信披违规而被罚的概率也相应更大。二者叠加,成为券商股东,需要面对更严的监管,可能招致更多的罚单。

再者,内资券商资本回报率整体偏低,近年来的资本市场波动、IPO节奏性放缓与再融资降速等,对于券商资本回报率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于财务投资而言,券商成为理想标的的概率再度下降。

与此同时,近年来,证券行业马太效应本已持续加大,当前券商的整体景气度欠佳使得头部券商业务不断下沉,挤压中小券商市场。

以投行IPO业务为例,随着新股上市难度的增加与可做大项目的减少,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原本主要聚焦沪深板块中大型企业的头部券商,正在将更多精力转移至以北交所为上市首选地的“专精特新”企业,其中不乏规模较小者。由于头部券商拥有多数中小券商难以匹敌的强劲综合实力,在大券商吃肉的时代,中小券商尚有汤喝;如今当大券商挤来喝汤,中小券商则只能夹缝求生。

受此影响,中小券商劣势进一步凸显,其股权自然更受冷遇。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中小券商股权均转让困难,特色鲜明者股权仍然炙手可热。

典型案例如民生证券。2023年3月,民生证券股权首次拍卖即被三位买家(浙商证券、东吴证券、国联集团)拍卖延时近3个小时,轮番出价162次豪拍,最终国联集团以91.05亿元拿下民生证券34.71亿股、30.30%股权,股权变更后成为民生证券第一大股东,91.05亿元的竞得价高达起拍价的1.55倍。

股权备受追捧背后,是民生证券出类拔萃的投行业务。根据Wind,其投行业务2023年中报位列行业第七、2022年年报位居行业第12。

与此同时,民生证券投行业务极具韧性,成为IPO、再融资收紧以来,少数几个IPO业务规模、投行业务总规模不降反增者,投行业务排名更是节节攀升。根据Wind,2024年1月1日-2月28日,民生证券主承销金额位列行业第五,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位次。

此外,民生证券上述股权转让比例颇高,竞得后可以取得民生证券控股权。对于希望获得更多券商牌照的地方政府而言,是很大吸引力,通过本地国企竞拍民生证券大比例股权,对于本土券商不多的地方政府而言是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