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张氏 > 正文

唯一能跟孔家叫板的世袭家族,传承了2000多年,名字却一直很低调

来源:夏知观史 发布时间: 2023-02-22 11:07:33 编辑:夕歌

导读: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孔子的后代,也因为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信”的优秀理念,开枝散叶,延续传承了两千多年,而中国历史上能够延续两千多年的家族,除了孔家以外,还有一个低调的姓氏——张氏。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孔子的后代,也因为儒家学说中“仁义礼智信”的优秀理念,开枝散叶,延续传承了两千多年,而中国历史上能够延续两千多年的家族,除了孔家以外,还有一个低调的姓氏——张氏。

张氏家族,又被称为“天师世家”,孔氏家族能够传承千年,与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密切相关,而张氏家族传承千年所倚仗的核心,恰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除儒家之外影响力排行第二的学说——道家。

张氏家族的第一任祖先,名叫张道陵。

事实上,张道陵在出生时,只单名一个陵字,传闻他的母亲某夜突然梦见一个老神仙给了她一株神仙草,让她好生保管,梦醒后,神仙草自然是不存在的,但寝居室内却莫名异香环绕。

张母本以为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翌日便请了大夫,号完脉后,却突然听得大夫连连恭喜,恭喜张母怀有了身孕,张母十月怀胎生下张道陵后,张父便结合妻子的梦境,给儿子取名为“陵”,带有“羽化成仙”之意。

张道陵少年时,并没有像父母亲所期望的那样,清心寡欲、求佛求仙,反而,他一心渴望入世,希望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为了钻研学问,张道陵能够夜行十几公里,只为找到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前辈解答某个问题,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成功考取了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的尊称,虽然在各个朝代名称有所变化,但其地位却是无需多言,“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能够进入太学的人,皆为人中龙凤,也将为他所在的皇朝贡献出极大的力量。

张道陵在进入太学后,自然也抱着这样的理想抱负。在太学“深造”了几年后,张道陵终于迎来了“毕业—分配工作”的环节。他一心憧憬着,自己能够身居高位、大展拳脚,可没想到就任文书下来之后,张道陵却被分配到了巴郡江州,也就是如今的四川重庆。

古诗有云:“巴山楚水凄凉地。”当时的四川以及湖南一带,都可以称为是蛮荒之地,但凡朝廷看重的人才,基本都不会被派往这样的地方,而那些被贬的官员,首选的去处便是这些地方。

张道陵拿到就任文书后,心中满是不甘,但少年冲劲足,他还是怀着百分百的志向走马上任,来到江州后,因为蜀地多山,土地贫瘠又交通不便,当地的官府也腐败深重、无所作为,张道陵想要改变这一方水土的抱负,根本施展不开。

祸兮福之所倚,张道陵在官场上受挫,却在蜀地收获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福运。

巴蜀多山多林且湿气重,蚊虫害人、疫病多发,张道陵为了缓解百姓之苦,毅然开始研究符、丹之效,这便是后来他名字中“道”字的由来。

自始皇帝嬴政寻求长生不老之道起,丹药的研究便逐渐兴起,虽然长生不老违背自然规律,但调理身体平衡的中医之道,却是对身体有益的,张道陵为了解决当地的疫疾,首先便是从丹药的研究入手。

他先后前往阳平山、鹤鸣山、涌泉山等当时当地的名山,而且是在山中深居简出,专心研究丹药,而结合他在太学中积累的丰富学识,从天文地理到河图洛书,他笔戳耕耘,短短数年著成了《道书》二十一篇。自此,张道陵正式辞去了官职,专心求道。

《道书》之“道”,取自春秋时期老子之学问《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道教的始祖,而张道陵所创立的“道”,便是道教之下的分支之一——天师道,也被称为五斗米道。

他在江州修道期间,一共著道书二十四篇,自封“太清玄元”,这个封号的由来,也是“太上老君”托梦张道陵,赐给他这样一个封号,许多人都以为“太上老君”是神话故事中虚构的名号,实际上,“太上老君”便是道教始祖老子的尊称。

张道陵以老子的学问为基础,创立了“天师道”一派,而他本人,便是天师道的第一任创始人,他的后代也被称为“张氏天师”。

创立了“天师道”后,张道陵便在蜀地四处布道,提高“天师道”的影响力。

道家的影响力加上张道陵本人对丹药、符纂的研究,很快就有求道之人想要加入“天师道”麾下,然而要想成立一个教派,自然不能什么人都收为弟子,因此,加入“天师道”最基本的条件,便是要上交五斗米,这也是“天师道”被称为“五斗米道”的原因。

除了以丹药、符水为百姓治病之外,张道陵还研究出了取盐之道,沿海地区能够从咸的海水中提取盐分,而内陆有些土地本身便是盐碱地,在这样的土地中挖凿深井,取其中的咸井水熬煮,同样也能得到盐巴,后人为了铭记张道陵这一发明,便将这样的井称为“陵井”。

东汉顺帝之后,张道陵深居洛阳北邙山,专心研究长生之道,他出生自公元34年,死于公元156年,虽然没能实现长生不老,但终年122岁,在古代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奇迹,张道陵去世后,他的儿子张衡继承了“天师道”,被称为第二代天师。

据《三国志》记载:“衡少博学,隐居不仕。”受父亲张道陵影响,张衡自幼便将道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而且因为跟着父亲在深山隐居,不与世接,张衡的经篆言理之道也同样十分出色。

父亲张道陵隐居北邙山之后,“天师道”在民间布道的主要人物便是张衡,时任皇帝听闻张衡有大才后,派专人寻得张衡,想要征招他为黄门侍郎,尽管待遇十分优渥,但张衡还是毅然拒绝。

正式继承第二任天师之位后,张衡便与妻子卢氏在阳平山,如今的四川彭县布道,张衡主张以天地为心、以生灵为念,要求弟子们诚信、敬忠、孝义,要匡扶正义、除恶降魔,享年88岁高龄。

张衡死后,他的长子张鲁继承了第三任天师,张鲁与张道陵、张衡的处世理念极为不同,前两任天师都是一心向道,寻求长生之术,而张鲁却积极出世,官至镇南将军。

这样的变化,与张衡所在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即使他一心想要布道,但百姓却流离失所,何人还有心情来求道呢?因此,张鲁借着“天师道”的号召能力,先后派人刺杀了汉中太守和司马,自己占据了汉中近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与刘备相争,亲自率十万人马出征汉中,张鲁不敌曹操,投降后便随曹操一同北迁,被封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在北迁至长安后,张鲁利用曹魏政权,明暗结合地向社会传播五斗米道。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已经传播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东汉覆灭后的数百年,朝代更替频繁,直到唐朝,才重新建立了稳定的大一统局面,天宝七年,唐玄宗追封张道陵为“太师”,“天师道”一脉正式拥有了官方的传承封号,这也是“张氏天师”能够延续千年的关键。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儒家的壮大,道教的影响力逐渐下降,除了“天师道”之外的其他道教派系,要么是彻底断绝了传承,要么是与创始人的家族毫无关系,然而,“张氏天师”一脉却依旧延绵不断。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自前几任天师起,“天师道”的继承人之位,便只传给拥有张氏血脉的子嗣,如果天师没有子嗣,也必须传给张氏家族的其他叔伯兄弟,因此,“天师道”一脉自张道陵创立起,便一直由张家牢牢掌握在手中。

到民国时期,第63任天师张恩博已经无法靠“布道”来维持生计,他凭借幼年熟读四书五经,加入了国民党军队,还一度官至副军长,但国民党兵败后,张恩博也因这一原因,无法继续在大陆生活,随后便与蒋军一同逃往了台湾。

随着张恩博迁往台湾,张氏家族自此也一直在台湾发展。

据记载,张恩博在临行时特意随身携带的重要物品,便是代表“天师道”身份的一柄法剑以及一枚玉印,在台湾安置好后,他便继续办起了道教会,在当地传播“天师道”。

可天道无常,张恩博死后,将天师之位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然而,第64任天师突发意外,在既无后代也没有指认传人的情况下撒手人寰,张恩博的侄子随后强势抢夺天师之位,却未能让教内众人心愿臣服。

自此,“天师道”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张氏天师也走向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