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再现专利纠纷,TCL中环起诉通威太阳能侵权
导读:光伏行业再现专利纠纷。硅片龙头TCL中环(31 420, 0 15, 0 48%)(002129 SZ)因为叠瓦组件专利,把作为硅料、电池老大的通威给告了。
6月15日晚,TCL中环公告称,近日收到参股上市子公司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 Ltd.(下称Maxeon)通知,通威太阳能(6.960, 0.01, 0.14%)(合肥)有限公司(下称通威太阳能)及其子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Maxeon在欧洲专利号为No.EP3522045 B1的专利。该专利为一款叠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
公告称,上述专利是Maxeon用于制造Performance组件所使用的专有基础性叠瓦电池组件技术。Maxeon的子公司Maxeon Solar Pte. Ltd.已经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对通威太阳能及其子公司Tongwei Solar GmbH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主张权利。
TCL中环称,完全支持Maxeon的上述维权活动。
Maxeon总部位于新加坡,最大股东为道达尔能源,TCL中环为其第二大股东。2019年,TCL中环与能源巨头道达尔达成合作,后者将其控股公司SunPower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分拆至Maxeon,TCL中环当时出资认购了28.85%的股权。
去年,TCL中环出资2亿美元,又认购了Maxeon发行的五年期可转债。
从业务上看,Maxeon主要负责设计、制造和销售Maxeon及SunPower品牌的太阳能组件,覆盖超过100个国家,涉及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
目前,Maxeon拥有1400多项专利和两条太阳能组件产品线。
TCL中环表示,Maxeon是业内安装叠瓦组件最多的公司。TCL中环控股子公司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生产上述叠瓦组件,是国内唯一取得其合法知识产权许可授权的制造商。
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将整片太阳能电池分割到更小的太阳能电池条,再将太阳能电池条重叠联接,从而得到更高功率和效率的组件。
叠瓦组件区别于传统封装工艺,其通过交叠电池小片,增加发电面积,提高组件效率,具有输出功率高、内部损耗低等优势,但成本较高
与传统组件相比,叠瓦组件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高的组件效率,且具有输出功率高、内部损耗低等优势,但成本也较高。TCL中环称,该技术创新受到超过200项国际专利和专利申请的保护,包括电池和组件设计以及关键制造设备和工艺。
一直以来,TCL中环都是业内叠瓦组件技术的强有力推动者,该公司近年来坚持“G12+高效叠瓦”技术路线。
截至去年底,TCL中环江苏地区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产能实现9 GW;天津地区投建的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一期)产能实现3GW。
在近年来的重要财报中,TCL中环都会提到Maxeon拥有的IBC电池-组件、叠瓦组件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优势。TCL中环认为,Maxeon的海外产业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等,均利于其海外业务的发展。
在去年年报致辞中,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还表示,高度尊重知识产权,发挥叠瓦技术与工业4.0制造方式优势,加速“G12+叠瓦”技术平台全面升级。
通威太阳能隶属于通威股份(33.540, 0.16, 0.48%)(600438.SH),后者是全球硅料和电池老大。去年,通威股份强势进军组件环节。截至去年底,通威股份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超26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超过70 GW,组件年产能14 GW。
2022年,通威股份组件销量7.94 GW,同比增长226.06%。据InfoLink Consulting 数据,该公司组件出货量已进入全球前十名。
根据通威股份产能规划,预计今年底高纯晶硅产能将超过38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80-100 GW,组件产能达到80 GW。
界面新闻注意到,通威太阳能官网显示了七款叠瓦主要产品。在去年年报中,通威股份在组件部分提到,海外市场重点聚焦欧洲、亚太、南美等终端市场,利用各版型叠瓦、半片产品“矩阵”,满足海外客户对高效组件的差异化需求。
在今年上海SNEC光伏展上,通威在展台介绍中也特别提到了叠瓦组件。
除了TCL中环和通威的专利纠纷外,近年来光伏业内专利争议不断。
此前,阿特斯(18.880, 2.48, 15.12%)(688472.SH)与美国企业Solaria以及Maxeon,就在叠瓦组件上均存在专利纠纷。
2020年,Maxeon对阿特斯日本提起诉讼。去年,Maxeon与阿特斯已就专利侵权诉讼达成和解。阿特斯撤回对Maxeon的叠瓦太阳能组件专利的相关申诉,并停止在日本销售叠瓦太阳能组件,直至2025年二季度。
今年,隆基绿能(29.270, 0.09, 0.31%)(601012.SH)与韩华历经四年的专利纠纷终于落下帷幕,双方正式达成专利交叉许可。
界面新闻就上述事宜联系通威股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