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热点 > 正文

对话刘纪鹏:央行买入 A股救市何以可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3-09-25 10:45:02 编辑:诚富

导读: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以来,限制股份减持、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再融资“限速”、调降印花税、股票交易经手费,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系列政策组合拳相继出台,但 A股市场下行只是一时缓解,并未出现持续性明显改善。

对话刘纪鹏:央行买入 A股救市何以可行?

上证指数在 3100 点关口震荡,期间多次跌破 3100 并引发 3000 点保卫战的焦虑。

9月22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132.43点。

在此特殊时刻,国务院国资委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公开呼吁政府出手救市,其在短视频中提到,央行入市是当前救市的可行性方案,同时要标本兼治,不断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性问题。

刘纪鹏的呼声在市场上引发高度关注和热议。

9 月 23 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刘纪鹏,就其呼吁央行入市、寻觅中国资本市场救市之策进行了互动交流。

央行入市,当前救市关键?

21世纪:您提到央行入市是当前救市的关键所在,原因是什么?

刘纪鹏:救市需要标本兼治,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治标,将股价拉起来。

股价拉起来的重点之一,是让更多资金流向股市。目前推出的措施中,无论是调控IPO、再融资节奏,规范上市公司减持,还是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都是为了让更多资金流向存量个股。而央行入市购买股票,是最为直接、快速、有力的增大存量个股资金量的方式。

我们可以以日本为参考。2001年前后,日本央行入市,买入了大量实体经济股票和大盘指数ETF,美国也曾学习过日本的这一模式,日本、美国都取得了不错的救市效果。我们也可以效仿。

具体怎么做?一方面,央行采取QE政策,印票子、买国债,让更多现金流通到社会上,解决社会流动性问题。无需担心所谓的“大水漫灌”,等到流动性问题解决之后,央行抛售国债,收回先前印发的票子,即可完成央行缩表。

另一方面,允许银行进入股市,通过央行直接或间接买入股票、购入大盘指数ETF等方式,切实大幅提高股市资金量,继而拉动股价提升。

央行入市买入规模上,从大盘指数ETF来看,可以学习日本购买资本市场总市值的5%-6%。以5%计算,国内央行可以买入4万多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入市必须进行充分信息披露,买入哪种类型股票、央行入市的钱怎么用,都要及时且明确地向社会披露。

目前,我国央行入市面临法律层面问题,在分业经营之下,不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购买股票,继而央行资金也无法进入股票市场。对此,应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作为当前救市的应急措施,可以对央行入市网开一面。

对症下药 ,中国股市一定能救起来

21世纪:当前的救市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央行入市,股市一定能救起来吗?

刘纪鹏:一定可以,市场对此要有充分信心。

我们要坚信,政府决策力是我国国家机制的优势,政府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够做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通过对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国有化,稳住市场,成功救市。美国尚能如此,中国政府在救市上具有制度优势,只要下定决心,对症下药,中国股市一定可以救起来。

为什么当前的救市效果不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结合”起来。

我们要将眼前矛盾和长远矛盾结合起来,表面性矛盾和质量性矛盾结合起来,标本兼治。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着重长远,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央行入市即是当前拉动股市抬升的治标之策。先将股市拉起来,比如提高到4000点,然后再解决股市的根本性问题,才会更为有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目前可以对股市根本性问题放任不管,而是不要搞一刀切,要抓住主要矛盾,循序渐进地解决。

抓股市主要矛盾

21世纪:如何抓住股市的矛盾?

刘纪鹏:一股独大是中国股市的主要矛盾。资本市场应当用来培养现代化公司,而不是成为培养夫妻公司、兄弟公司等家族企业的场所。

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为上市后减持留下了空间。而大股东减持又会带来系列问题。今天很多资本市场问题,都与大股东减持密切相关。近年来,大股东减持数量已经超过新股IPO融资数量。

很多实控人争取公司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不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公司运营发展,而是为了上市后减持,实现个人暴富。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问题,我们的资本市场难以长治久安。

对此,建议证监会明确规定,将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控制在34%以内,减持就会失去控制权,如此即可显著减少上市减持套现情况,倒逼上市公司大股东切实专注于公司经营,继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具体操作方式上,可以循序渐进,新老划断。对于已经上市的存量个股先不做处理,先行明确要求新股IPO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34%。

目前,国企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高,如果要求大股东持股比例大幅降低,对于国企来说短期并不现实,单独要求民企控制持股比例则或有失公允。这一问题无需过度担心,严格控制新股IPO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能够显著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独大既不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股权准则,又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关键所在,监管应当扼腕解决,让上市成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重塑的机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