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热点 > 正文

14.73亿加码光伏,五巨头齐聚万亿赛道

来源:小饭桌创服 发布时间: 2023-07-12 10:08:45 编辑:夕歌

导读:曾经的光伏首富施正荣的发家之路,让许多人认识到,光伏不仅能发电,还能发财。配合着2020年“双碳”政策落地,光伏在“造富”的属性上又添了“贵气”,一时间竟成了家电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无论是入股、收购,亦或是创立新能源公司,家电企业正在把转型为多元科技企业当成新目标。

曾经的光伏首富施正荣的发家之路,让许多人认识到,光伏不仅能发电,还能发财。配合着2020年“双碳”政策落地,光伏在“造富”的属性上又添了“贵气”,一时间竟成了家电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以TCL和创维为例。去年上半年,TCL光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6.98亿元,同比增长79.65%;归属净利润29.17亿元,同比增长92.10%。创维集团新能源业务收入录得42.06亿元,同比增长407.4%。仅上半年,创维集团新能源业务营收与2021年全年41.01亿元相比增长1.05亿元。

这一现象不仅昭示着光伏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更为家电巨头打造新的业务增长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小饭桌注意到,最近,美的光伏产业布局又有了新进展。

6月21日,美的以现金的方式认购合康新能3.32亿股。截至目前,美的集团通过美的暖通持有合康新能的股份比例为18.83%。本次发行完成后,美的集团直接持股及通过美的暖通间接持股总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将提升至37.56%。这就意味着,美的正式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

美的并不是第一家跨界光伏产业的家电公司。事实上,目前包含TCL、创维、海尔、格力在内的五大家电巨头均已投身光伏产业。

然而光伏市场自二十年前在中国萌芽至今,经历过多轮淘汰赛,还留在牌桌上的老玩家,深谙“光伏之道”,看到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正在卯足了劲头扩充产能,这也是光伏产业业内预期较好的明确信号。

待新玩家入局后,必然会在原有的激烈竞争中添一把火,加速市场更迭。

未来光伏赛道在鱼龙混杂的新老玩家当中,变得充满想象与激情。

政策支持下,家电企业鱼贯而入

跨界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头部家电企业寻求增长的共识,“双碳”政策落地的这年,也成为家电企业集体进入光伏赛道的元年。

入股控股与收购是简单直接易上手的方式,如果买到厉害的公司,一步便能跨到行业前排。

2020年,美的通过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买入合康新能股份,而此次美的加码合康新能能够看出其入局光伏产业的长期决心。

合康新能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新能源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2015年开始从事光伏发电业务。

除了在光伏产业,2020年美的还通过收购科陆电子,延伸光伏产业链至储能业务,完整实现投身光伏产业的目标。事实上科陆电子的实力也配得上美的的青睐。

科陆电子有着国际主流安全认证的电子技术实力,也是国内最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之一。它是国内少有资格可以参与储能项目全产业链的储能集成商,并已经实现了相关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如电池管理系统(BMS)、能源管理系统(EMS)和储能变流器(PCS)。

强强联合下,科陆电子可以借助美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在储能应用场景和市场上发挥更多想象空间。而美的则能借助科陆电子,进入储能头部市场,甚至凭着科陆电子的影响力,打开海外储能市场。

同样花钱入局的,还有TCL集团。2020年TCL收购中环集团100%股份,正式入局新能源光伏领域。这是TCL集团于2018年资产重组后的新面貌主要构成。业务重整后,公司名称正式由TCL集团更名为TCL科技,重新出发。

自此,TCL科技业务范围较重组前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业务涵盖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产业金融及投资三大板块。

据悉,中环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企业53家,合资企业44家,资产总额427亿元,包括2家上市公司。自TCL科技125亿收购完成后,中环集团正式被并入TCL科技,成为下属子公司。

2021年,TCL中环于宁夏投资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2022年在内蒙古布局硅料等项目;2023年,TCL中环25GW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落户广州……

“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曾表示,TCL将持续加大布局新能源光伏产业,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据TCL中环2022年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670.10亿元,同比增长63.02%,归母净利润68.19亿元,同比增长69.21%,光伏单晶产能总产能达到140GW,同比增长59%。

家电界的“老大哥”海尔当然也不会错过这场好戏。

企查查信息显示,2022年5月17日,海尔集团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海尔卡奥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被投企业为日日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投资比例100%。

据悉,日日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11日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发电业务、输电业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光伏发电设备租赁,海上风电相关装备销售,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节能管理服务,家用电器安装服务,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销售,以及太阳能热发电产品销售等。

日日顺新能源于海尔而言,在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攻克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业内看来,这实际上是海尔集团在新能源、碳排放等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

因为在此之前,海尔已经有了相关动作。2022年2月15日,海尔能源已经发布了2022年光伏逆变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招标,招标内容为海尔能源光伏电站建设需要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

同年4月,海尔旗下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光伏产品运输服务规范》成功获批立项。这意味着海尔在积极推进光伏产业综合服务水平,将产业门槛不断拉高,让光伏产业在国内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层面做出贡献。

如果自身技术能够达标,直接成立新能源公司也未尝不是个好方式,自主研发、业务整合也更可控。创维集团就是个典型例子。

几乎是与TCL同一时间,创维集团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此为标志进入光伏产业。两年后,根据创维集团 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创维集团新能源业务收入42.06亿元,同比增长407.4%,较2021年全年营收41.01亿元相比增长1.05亿元。

相比之下,格力的方式显得更取巧。也是在2020年。格力曾提出“光伏+储能+空调”的概念,聚焦储能与空调的联动上。但事实上,这一技术研发已经从2013年已经开始。2022年4月格力钛的锂电储能技术还曾获得专利金奖。

除了家电行业老炮儿,我们发现一些新进者也在追随。2023年6月20日,杭州星帅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将4.47亿元资金投入到年产2GW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建设项目中。

星帅尔方面称,基于公司未来发展所需,此举有利于公司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的新部署,能够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对于该项目未来发展情况,星帅尔表示,“预计在2025年达产,公司将视组件的生产经营情况酌情增加光伏行业的投入。”

美的、TCL、海尔靠花钱买公司入局;创维、格力着眼自身,成立新能源公司和基于产品嫁接,顺滑切入光伏产业赛道。至此, 已经形成了新旧两股势力百花齐放的局面。

多重利好共同作用

一家企业跨界新赛道,一定是自身与外部原因 共 同作用的结果。

2020年“双碳”政策的出台,预示着清洁能源在国内正式成为主旋律。 从全球来看,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短缺,也在现实层面敲定了光伏产业增长的确定性。

在大环境的加持下,入局光伏的道路上,家电企业们似乎也看到了新希望。

自身业务的萎缩,消费复苏增长缓慢,造成了家电整体行业不景气的困局。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同比下滑3.5%,市场规模触顶,行业竞争激烈。2022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同比下降5.3%,创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具体到相关产业,冰箱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4.2%,冷柜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7%,洗衣机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1.0%,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微幅提升0.4%,厨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1.6%,电热水器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1.8%。

无力促进主营业务高速增长,光伏产业成了一种“另辟蹊径”。

但仔细分析并不违和。从自身业务属性来看,家电企业入局能源产业,是一种自然的产业链纵向延伸。在清洁能源的总体趋势下,家电在消费端的供给,也面临着产品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此外,家电企业与光伏产业在市场销售与服务、大规模集采与组装上具有共通性。例如用户光伏电站或集成系统,有着同家电行业类似的大规模采购、大规模销售、大规模集中组装等特点,同时由于光伏的用户需求突出,下沉渠道的零售与服务在经销网点同步推进,也是在中国深耕40年的家电企业所擅长并有一定基础的。

以美的为例,作为多年口碑顶尖的家电企业,美的在光伏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上具备较强的优势与基础能力。同时,美的集团多年累积的自身子公司与外部大客户、散户资源,也成为其顺利迈入光伏市场的基础用户。为工业园区、商业建筑和民用小区提供基于光伏的产品、组件,甚至是储能,是家电服务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延伸。

再如格力,也是在自身空调业务的基础上探索光伏和储能,把这两种业务嫁接在空调产品上,将空调变成能源转换和储存的载体,实现了更顺滑的业务跨界。

在光伏空调并未大规模投入市场时,格力集团内部已经靠光伏空调受益。以格力电器珠海总部为例,他们使用光伏空调后,不仅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一年还节约了大约800万元的电费。

光伏产业也的确足够争气,其增速之快、需求之大的现状,让其足以吃下鱼贯而入的新玩家。

据兴业证券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光伏直流端新增装机达到240GW,同比增长38%,预计2023年随着硅料放量,仍为光伏增长大年,光伏需求复合增速将维持高位。

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需求扩张的动力来源于中国、欧洲、美国、印度、巴西等重要市场,中东等新兴市场也值得关注。

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力支持光伏装机,其中欧盟给出2025光伏装机目标、美国维持对东南亚组件关税豁免,彰显 几大重要经济体发展光伏的坚定决心,全球光伏发展如火如荼。

从“过盛”到“过剩”,预期需求依然强劲

光伏产业已经从长期产能过盛进入到过剩的局面。老玩家扩产,新玩家入局,势必会造成光伏企业更加严峻的竞争态势。但大环境的利好,市场增速飞快,需求潜力较高,依然让光伏赛道充满想象空间。

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87.41GW,同比增长59.3%。在2023年2月的一场行业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95GW,乐观预测为12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280GW,乐观预测为330GW。

能源研究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预测更为保守。该机构认为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只有110GW,全球新增装机250GW。与头部光伏企业在过去一年多以来,计划扩产的近500GW电池片产能相比,无论按照哪方数据计算,巨大的产能过剩都已成定局。

具体来看,6月份包括晶澳、隆基、通威等头部光伏企业,都宣布扩产计划。其中,晶澳拟建的一体化项目,扩产规模高达50GW;通威则最下血本,25GW电池+20GW组件的扩产项目共斥资10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产业链规划扩产的项目超过460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1-4月份,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了71.23%,出口额却同比只增长了不到20%。

年初,隆基绿能发布公告说,拟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达450多亿元。晶澳科技宣布,拟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TCL中环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及配套项目在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投资41亿元,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建成投产。

市场竞争者众多,再看光伏产业本身,具有高速迭代的筛选属性,技术更迭历来非常快速。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基于某一技术的项目大规模投产后,在技术先进性方面不及后投产的企业。

无论从哪方面看,这绝对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赛跑,赛道上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财务实力、技术水平、产量控制等任何一环,都会影响“参赛”的生命周期。

据时代周报调查,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增长的光伏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洗牌加剧。

即便如此,我们看到的是在残酷的竞争下,依然有大量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点在股市上体现较为明显。

时代商学院研究发现,2023年一季度,65家A股光伏企业的营收之和为2434.61亿元,同比增长37.33%;净利润之和为364.33亿元,同比增长69.92%,整体业绩表现优异。且 65 家企业中,有 59 家企业净利润为正。

此外,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可达351GW,同比增长53.4%。可供光伏企业增长空间依然较大。

一面产能过剩,一面需求空间较大,喜忧参半中,充满希望。

光伏产业的核心特征是高速技术迭代。新王的加冕,旧王的退去,大浪淘沙下,只有金子才能留存。但毋庸置疑的是, 最后的赢家是将是中国光伏产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