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人结束冬眠,咖啡与烘培率先走出融资冬天
导读:对于经历了寒冬的消费投资圈来说,去年底至今年初的一波消费融资项目确实显得备受瞩目。这3个月内,包括咖啡、茶饮、餐饮、烘焙、食品、饮料、预制菜、复合调味料等多个赛道获得融资,以早期天使轮和A轮居多,投资方不乏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这样的明星机构。
记者 | 马越
2023年春节一过,消费投资人们又重新频繁往来于各个城市,看项目、见创始人,出席各类活动。“原本两三个投资人之间的咖啡局,一时兴起变成了二三十人的酒局。” 青山资本投资与投研总监金雨对界面新闻说。
他最近在上海参加的一场关于消费投资的活动,报名人数爆满,参与者包括大量的消费投资人、品牌创始人,有做供应链的,也有做营销服务的,还有做品牌公关的。“对市场氛围转暖确实有明显体感。”他说。
对于经历了寒冬的消费投资圈来说,去年底至今年初的一波消费融资项目确实显得备受瞩目。这3个月内,包括咖啡、茶饮、餐饮、烘焙、食品、饮料、预制菜、复合调味料等多个赛道获得融资,以早期天使轮和A轮居多,投资方不乏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这样的明星机构。
图片制作:界面新闻 顾乐晓
虽然这波融资消息的公布时间有一定滞后性,“消费第一波热潮是否已经到来,还得看两三个月后的数据。”金雨说,“有一些不错的赛道看的人很多,但是投资还没有到热到夸张的阶段,3、4月份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
但无疑这已经是算是2023年的一个良好开端。“1月份当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整体来说大家信心是回来了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也如此对界面新闻说。
这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被投餐饮连锁品牌1月份的数据表现出色,其中有品牌恢复率达到300%,利润甚至达到了原来的5倍。相比2019年,有90%-120%的恢复率。“在这些已投品牌中,有的创造了品牌创立以来的单月利润历史新高,从利润率到利润总额都创造了新高。”卿永说。
正如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在融中2023资本年会上所说,疫情之后,消费领域不能说是一个极具恢复的春天,但至少是在告别冬天,开始春天。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尽管信心回归,但整个市场也如同大多数投资人所判断的,经历寒冬之后资本变得谨慎。挑战者创投的管理合伙人兼CEO周华对界面新闻分析称,最近拿到融资的项目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曾经拿到过融资的,遇到暂时性的困难,老股东支持一下。
例如一度经历了关店风波的虎头局渣打饼行,也终于迎来了老股东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以及水滴资产数千万人民币B轮融资的“救命钱”。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另外一类是其实本来表现就不错,无奈之前市场实在太差,甚至和投资人无法见面,没有办法尽调,现在做一些补齐的基本动作,顺利进行交割。“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新的创始人进入消费赛道,但这个时候和去年相比,大家无论在估值还是预期上,都更加合理。”他说。
“刚开年到一季度,大家整体上还是处于考察、观望、了解市场的过程。”金雨对界面新闻表示,从赛道的角度上看,市场关注可能会从以往利用渠道红利的品类,转向传统品类,如果企业本身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式、产品和利润,可能就比较受到机构青睐。
这些投资人们都没有明确向界面新闻透露,他们最近所接触的投资标的以及具体赛道。但是根据不完全统计的2022年12月-2023年2月消费融资情况来看,茶饮、咖啡、烘焙这类在过去备受瞩目的明星赛道,依然在这波融资中脱颖而出。
在这3个月内,茶饮/咖啡赛道有9起以上融资,高于其他赛道;烘焙则在融资金额上突出,比如泸溪河以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摘得头筹。
这也验证了一个逻辑,即使是在资本谨慎出手的下行周期,天花板较高的大赛道依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赛道经过大量验证,其人群、规模和增速都相对确定且需求刚性。
咖啡和烘培赛道最先回温
“为什么是咖啡、茶饮或者是烘焙还能拿到融资,其实是这些大赛道依然有支撑的底层逻辑。”菁财资本合伙人葛贤通告诉界面新闻。
在他看来,在餐饮的众多品类里,上述细分品类符合了相对标准化、社交属性强、市场空间大的特点,在资本面前就显得更加性感。它们在第一波投资狂潮来临的时候最早被盯上炒作,但如今无论怎么去泡沫化,依然是整个餐饮行业里相对来说最值得投资和关注的品类。
这波咖啡投资延续了自2022年以来的特点,即区域性咖啡品牌受到关注,大部分均价为20元左右且有果咖产品,以及咖啡口味多元化——用新茶饮的思路做咖啡。
譬如由原先茶饮品牌鹿角巷团队创立的“AoTiger虎闻咖啡”,获得了梅花创投的天使轮融资。它如今在杭州开出4家门店,面积在20-50平,以拿铁为主打产品,搭配创意果咖,在定价上强调平价,所售产品只有10元和13元两个价位。
对标Manner小店模式的“比星咖啡”,近期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其产品核心价格集中在15-18元之间。在创始人吴彬彬的市场调研中,15-20元的中端咖啡领域,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幸运咖在塔基,以10元以下的价格,培养咖啡用户;星巴克在30元以上的价格带,教育了大量消费者,作为成瘾性极高的品牌,未来幸运咖客群的咖啡升级需求,星巴克客群的日常咖啡需求,是比星想要抓住的。”吴彬彬表示。
图片来源:比星咖啡
随着咖啡品牌在一线城市竞争加剧,一些热门品牌作为投资标的已经变得太过昂贵,而资本助推其快速扩张也面临一定风险。另外咖啡文化也在逐渐下沉,新一线、二线城市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供给、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茶咖混战下咖啡口味多元化、饮料化的趋势变化,也都是资本将目光转向这些品牌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消费行业的天然优势在于自带现金流,因此一定程度上穿越周期的能力和韧性都更强。
“线下门店100家砍掉99家只剩下1家,也可以活下来,这就是消费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周华表示,“只要扛过了疫情3年的大考,此时就可能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了。”
比如首次宣布获得融资的泸溪河,在消费遇冷的大环境下依然拿到数亿元人民币的高金额融资。
图片来源:@泸溪河官方微博
而多位烘焙行业内人士曾经对界面新闻表示,在新中式烘焙领域,深耕多年的泸溪河无论是从门店数量、产品组合、还是经营基础上看,它比其他新品牌都更具优势,获得大笔融资也是情理之中。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泸溪河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366家。其投资机构百联挚高资本表示,目前泸溪河已实现跨区域复制,从产品高性价比、高复购率、单店模型、同店增长、可复制性等方面都具备优势,已具备万店基因。
市场广阔且行业集中度不高,这也是烘焙赛道仍然被投资人看好的原因。经过过去2年的泡沫之后,新中式烘焙也正在从无序扩张到理性发展过渡,资本自然希望抓住这一赛道的长期机遇。
以销售额为估值的时代已过
但除去这些亮眼赛道之外,一个客观事实是,整个消费领域还没有完全回暖。
消费投资领域的机构大撤退是过去一年以来的主旋律,一些机构裁撤消费组,一些投资人转行看硬科技、农业等等,这意味着市场上投资消费领域的人和钱都变少了。
而热潮退却后依然专注于消费投资的机构,则更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没有太多妥协的空间。
“如果2023年有人创业,我们会建议他做好没有办法很快再拿到融资的准备。”金雨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不会再像前几年一样,即使没有利润和好的数据表现,也能容易拿到多轮融资。
而在卫哲看来,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于非刚需产品预算会下降,相对的则会更加关注性价比。由此,对于投资人而言,以销售额为估值的时代过去了,眼下的项目都会回到合理估值,PE(市盈率)或者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估值理念。
例如在2023年1月获得B轮融资的调味料公司吉得利,已经在该行业拥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并且在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年营收翻了百倍——2016年吉得利的营收不到1千万,而2022年的数字已经超过10亿,净利润超过1亿。
此次所有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投资人与机构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们选项目的标准依然没变过,还是会聚焦比较传统的民生企业,高频的大赛道,和最传统的需求。”周华告诉界面新闻,以他的话来说,就是挑战者创投“不喜欢投‘科幻故事’,而是相信‘历史故事’”,喜欢市场规模足够大的、已经有巨头产生的赛道,然后进一步研究创新和优化,会较少关注一些突然出现、在当下看来成立的需求。
从去年下半年起,番茄资本也在投资策略上做了一些比较大的战略调整。这家机构中后期餐饮连锁投资项目的比例有所降低,项目必须是所属品类的第一名或具备第一名的潜质,估值也必须合理;此外,60%以上的金额用于投资具备技术壁垒的食品供应链企业,比如塞尚乳业、味远红芳和王家渡食品等等,同时也增加早期孵化项目的比例。
显然,眼下的消费初春,依旧无法让人过于乐观,或许也无法复制疫情之前热钱涌入的壮观景象。但在投资人更为谨慎,不同赛道去泡沫化之后,市场真正需要的商业模式也才能够凸显,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投资人而言,这都不算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