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刘伯伟:把握住好的IPO窗口,优质企业仍受投资人欢迎
导读: "某种程度上而言,今天的市场更加健康。 "
作者|Stone Jin
2023年行将过半,二级市场尤其是港股的表现显然并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大幅回暖。而在IPO这端,发行规模过亿美元的项目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发行规模不足5000万美元的项目。
同时,即使港交所的18C规则已于3月31日正式生效,但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任何一家通过18C递交招股书的企业,且过去这5个月第一次交表的企业的数量较往年亦有明显的下滑。
种种迹象表明,港股市场想要真正实现强劲反弹或还需等待一段时间。
5月31日至6月1日,摩根大通第十九届全球中国峰会在上海举行。在本次峰会期间,「IPO早知道」与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就今年上半年港股IPO趋势及下半年展望、港交所18C改革及估值体系的调整等话题展开了一次交流。
尽管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并没有达到2022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普遍预期,但已从事投行工作二十余年、经历过多个周期的刘伯伟强调,好的IPO窗口一定会出现,只是持续的时间长短不确定。
“四五年前到两三年前,市场极其火热,当时就是一个两三年的窗口,公司基本上能比较容易地上市发行。当下的市场,窗口可能就是两三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月、几周,这是和前几年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刘伯伟说道。
刘伯伟进一步指出,当下长线基金的观望情绪仍然比较重,且他们的投资逻辑同样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前些年大家都最关注增长,盈利居其次;今天盈利的优先级高了许多,投资人对未来可以及时盈利的企业更感兴趣。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消费板块是目前港股市场非常热门的板块之一。
不过,刘伯伟强调,基金经理手里的资金依然充足,只要一家优质的企业按照一个合理的价格去发行,仍将吸引资金支持。
“投资人越来越看重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看其到底是不是一家好的公司,这跟两三年前市场最火的时候大家见到股票就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刘伯伟表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较前几年,今天的市场更加健康。”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
以下系IPO早知道与刘伯伟的对话节选:
当下是否发行取决于各家企业的需求,好的IPO窗口一定会有,需把握窗口的持续时间
Q:过去这半年多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企业的发行规模都非常小,这样做的意义大吗?
刘伯伟:在市场环境不太理想的时候,企业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等待一个更好的窗口,二是继续往前推进,发行一个很小的IPO。这两条路实际上都可以走,本质上还是看每家公司自己的需求。
如果企业觉得拿到上市地位对他们来讲更加重要,会选择介绍上市(Listing by introduction)或者发行一个很小的IPO,大多数公司选择的是后者。
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一定是,但的确可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拿到上市地位。当下的流通性可能并不很理想,但拿到上市地位后,企业就增加了弹性,将来如果市场转好,可以做配售、增发,也能达到融资的目的。
当然,另外一些公司不希望做太小的IPO,想等到市场条件比较适合的时候再上市,比如香港联交所官网上很多公司都在不断做再次递交(Refile)。
Q:在你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今年接下来会有会有可能出现比较好的窗口?
刘伯伟:我们自然非常希望能有。这两天在我们的峰会上也在讨论,如果利率稳定下来甚至往下调后,就有可能出现比较好的窗口。
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我做投行二十几年了,经历过很多周期,窗口不会永远好,也不会永远不好。这个窗口肯定是会出现的,至于是三个礼拜的窗口还是三个月的窗口,当下就比较难判断了。
四五年前到两三年前,市场极其火热,当时就是一个两三年的窗口,公司基本上能比较容易地上市发行。当下的市场,窗口可能就是两三个月,甚至是一两个月、几周,这是和前几年比较大的一个区别。
Q:在3月底18C出来后,市场的情绪还是比较高涨的,但到目前还没看到有公司实质性地通过这一规则正式递交招股书。
刘伯伟:其实当年18A出来后,也是过了几个月才出来第一个项目。并且,在18A出来的时候,很少有人预料到后来会这么火,18A的成功是远远超出大家期望的。
很多公司都在考虑是不是要通过18C到香港上市,虽然当下市场不太理想,但据我了解还是有不少公司在准备过程中。
Q:怎样的企业更适合通过18C上市?
刘伯伟:高科技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比较容易让投资人理解未来如何商业化的科技企业。本质上这些公司还是要面向投资人的,在经历了18A之后,投资人也愈发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商业化进程太久的话,风险相对来说更高,也比较难理解,所以那些比较容易让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能够有所了解的企业将更受欢迎。
长线基金尚处观望状态,投资逻辑变化明显,市场更加健康
Q:目前长线基金是否还处于观望状态?
刘伯伟:这个现象还是存在的,尤其在过去一段时间。我觉得只有当市场开始上升了比如说10%,甚至十几、二十以后,这些长线基金才会重新比较积极地进入这个市场。目前来看还是有比较多的观望的态度。
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长线基金的逻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些年大家都关注增长,盈利居其次;今天盈利的优先级高了许多,投资人对未来可以及时盈利的那些企业更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长线基金一直在看消费板块,就是因为消费企业有盈利。
Q:但SaaS、医疗健康等板块的估值体系修复还需要多久?
刘伯伟:我觉得并不容易。以医疗健康板块为例,在当时市场比较火的时候,有些企业的估值的确是被高估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18A的公司今天的价格已经比上市后高了一倍甚至两三倍。
在医疗板块,今天的投资人越来越看重到底是不是一家好公司,如果是这个板块里的优质公司,投资人还是会愿意买,也愿意给一个合理的估值。
Q:其实我们也看到了过去一段时间陆续有一些平台型企业准备上港股,这个市场能承接住这些数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吗?
刘伯伟:市场上实际上资金还是很多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资金并没有突然减少,他们手里仍然持有很多资金;甚至,如果真的看好一个股票的话,也可以卖出其他股票来买入这个新的股票,所以并不存在市场容纳不了大公司的问题。
如果一个好的公司出来,发行价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实际上也会有很多资金投入进去。
所以我觉得规模并不是最大的关注点,而是市场的气氛,尤其是投资人越来越看重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到底是不是一家好的公司,这跟两三年前市场最火时候大家见到股票就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较前几年,今天的市场更加健康。
Q:所以在今天这个市场环境下,如果烧钱很厉害或者说亏损很大的公司,可能没那么受欢迎。
刘伯伟: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是这样的。烧钱也可以,但一定要看到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Q:如果在路演过程中发现IPO估值无法达到PE估值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建议?
刘伯伟:因为市场的原因,目前可能有更多的公司会遇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拿到上市地位、未来再融资对企业来说有多么重要,公司要再三考虑并且和股东去讨论沟通。
Q:过去一段时间,引入了基石投资者的企业,很多都是国资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未来中资背景的投资人会不会在港股越来越重要?
刘伯伟:从港股的角度来看,过去海外投资人一直都是占据比较主要的地位,这几年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中资背景的投资人,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加,和海外投资人的差距依然存在但是正逐渐变小。我觉得,中资投资人在港股未来也会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