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人 > 正文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医疗健康早期项目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 2023-04-03 13:58:41 编辑:夕歌

导读:梁颕宇在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和投资大会上表示,2022年医疗健康行业开始从规模化向提质增效演进,企业估值逐渐回归理性,投资阶段也在前移,很多投资机构都愿意投早、投小和投真创新的项目,以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早期项目,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3月底,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梁颕宇在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和投资大会上表示,2022年医疗健康行业开始从规模化向提质增效演进,企业估值逐渐回归理性,投资阶段也在前移,很多投资机构都愿意投早、投小和投真创新的项目,以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早期项目,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投资机构来说,2023年医疗需求已经恢复,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融资开始稳健增长。底层技术的持续增长、创新和医疗改革的深入,给整个医疗创新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数字服务、免疫等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 梁颕宇说。

启明创投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头部投资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近200家企业,涉及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梁颕宇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投资20多年,主导投资的再鼎医药、神州细胞、康希诺生物、诺辉健康等公司都已上市。

以下内容为经济观察网整理自现场采访:

问:从2020年至今,医药领域的投资从热闹回归冷静,过去两年有不少上市企业的估值出现大幅度的回落,尤其是港交所的Biotech企业。作为投资人,你如何看这样的回落?

梁颕宇:过去一段时间,一二级医药市场都感受到一定的压力,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的频率、IPO数量都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新冠大流行,让医疗健康行业潜力加速释放。全球对于生物医药技术的增长前景非常乐观,因此大量的资金涌入医疗健康领域,很快出现了井喷的现象,企业的估值开始水涨船高,资本市场也迎来了股市的狂欢。在美国我们也看到,很多TMT的基金都在跨领域投资医疗健康,包括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有并购基金等,这几年大家都是在“疯狂”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现在回归到正常的水平,回归到医疗健康这个行业的投资者为主力在看这个领域。

同时,企业上市后盈利能力和研发进展不足,出现破发、估值回调的现象。因为市场情绪的传导,一些基本面还不错的企业也面临着估值回调的问题。我们一直跟很多公司说,好的公司要持续做好自己公司的各项工作,有好的里程碑和产品研发结果出来,企业才能稳健发展。我看到有些公司的药不太有竞争力或者是研发能力比较弱,尽管融了很多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不会看好这些公司。

第二,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我国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药物研发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比如PD-1的例子,前面大家都在扎堆研发PD-1,我们大概是八九年前已经看到有200多个PD-1在研发。在医保谈判、药品集采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同质化竞争一定会给企业估值和定价带来影响。

问:现在的投融资环境不算友好,你对正在发展中的Biotech企业有什么融资建议?你青睐哪种Biotech企业?

梁颕宇:医疗健康整体的投资节奏是放缓的,过去一年很多同行都在“躺平”,但这不是说市场没钱了,市场里的资金还是非常充沛的。

很多投资机构是持币观望的心态,决策更为谨慎。伴随市场的回调,今年以来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出手的节奏都有所增强。但是我们还是建议企业做好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准备,未来两三年,甚至三四年要有良好的现金流。同时,投资机构也会对企业模式的可行性、产品竞争的壁垒、未来盈利的确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和预期。

所以想要在当下获得融资的企业,需要看企业内在的经营和价值。如何用技术解决未被满足临床的需求,提升企业价值和竞争力。而对于有收入的企业,我们建议加大研发和人才储备,在核心范围内做更多更好地探索。打开国际的视野,加强国际化布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累力量。

这一周启明创投迎来了2020年3月到现在的第40个IPO,是在美国的一个SPAC上市公司,也是一个生物科技的IPO,其中有大比例的企业都是医疗健康企业。而之前的15个月,我们也有接近80家医疗健康企业融资,价格也比较合理,都是溢价融资。所以我们对医疗健康这一板块仍然非常看好。

问:据你观察,目前国内创新药产业有什么新的变化?

梁颕宇:我们观察到,在政策指引、医保降价等压力下,中国创新药企业也开始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第一个就是创新靶点前移,分子的试剂差异化越来越成为趋势,在靶点差异化上,我们投资的企业像信念医药专注于AAV的基因治疗。信念医药为基因缺陷遗传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年龄相关退行性疾病、一些重大的恶性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创新性的基因治疗。

第二个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化方面,我们看到不少的企业利用AI技术来发现药物的靶点,实验室的自动化等,例如英矽智能与非常多的大药企合作,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利用生成式AI识别和发现新颖靶点、并从头生成化合物的AI制药公司,其公司领先的IPF项目也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由AI发现的药物,其药物开发的速度和质量都颠覆了以往认知。

总体来说,中国药企近年越来越重视研发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问:2022年行业有哪些变化?2023年哪些细分领域有投资机会?

梁颕宇:2022年是迈向整合的一年,医疗健康行业开始从规模化向提质增效演进,企业估值逐渐回归理性,而投资机构的投资阶段也在往前移。好的投资不断追加,对已有好项目的投资也能确保企业能够更有抗风险的能力。我们看到很多投资机构都愿意投早、投小和投真创新,以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早期项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投资机构来说,2023年医疗需求都已经恢复了,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融资开始稳健增长。底层技术的持续增长、创新和医疗改革的深入,给整个医疗创新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数字服务、免疫等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会。

从细分市场而言,我们会更关注解决临床刚需的产品。我们看好针对重大疾病能够寻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无论是靶点的差异化,还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化,还是适应症的差异化,包括之前被市场忽略的一些疾病领域,比如慢性疾病、传染病、妇科疾病等领域。

2023年,我们看到底层技术的创新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创新领域和其他科技领域的跨界协同合作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比如说从分析式的AI到生成式AI,会给医疗辅助诊断、发现药物靶点带来改变。以及半导体技术合成的DNA,实验室的自动化,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领域等。所以这一两年,我们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里面也投了很多新的项目。

问:创新药的研发面临大量的投入,还面临临床和商业化失败的风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如何平衡投入和风险?

梁颕宇:首先企业要寻找到最具价值的研发管线,这是考验企业实力的,在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公司的管线过长和过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会造成资金和精力的分散,建议初创的企业把重复性高、创新性低的管线减下去,将手中资源进行盘整和高效配置,这更有利于企业找准方向,这两三年我们一直和被投企业这样说。而且要降低费用,真正去推动最有市场价值、最重要、最急需的产品管线,而不是同时做10个药的临床,那压力太大了。

中国的创新环境已经比较完善,并非所有环节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善于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加速自己的研发进程,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加速Pipeline的商业化进程,用成熟的Pipeline产生的现金流,反哺进一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我也曾经多次呼吁,不是每家创新公司都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和厂房。现在市场上配套的CDMO已经非常完善了,可以提供临床新药、工艺开发和制备,加速药企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的生产全流程,让药物研发更高效率。

问:启明创投这几年的投后服务团队不断扩容,投资人越来越深入到创业者的发展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专注投早投小,投资机构的定位是不是也在向“孵化器”“加速器”的角色转变?

梁颕宇:的确,我前面也提到了,投早、投小越来越成为创投行业的共识。在生物医药领域,A轮及以前的交易数量在这几年是迅猛增加的。

启明创投从第一只基金起,就是关注于早期的优秀企业,很多项目我们都是最早的投资方,这些企业只有CEO一个人,或者是一两位创始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跟他们谈。

启明创投也有一些变化,过去一年,我们加强了投后服务的力度,2022年我们一共招募了31位全职员工,其中有8位加入投资团队,其他人员都配置到了投后团队,在公司的整体策略、研发策略、研究支持、临床试验、临床申报、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人才招聘、财务税务、法律支持等方面给企业更多的增值服务。

同时,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近200家企业,涉及医疗健康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建设不断完善。我们也一直都有启明创投“生态企业”,也就是投资了某一家企业之后,我们围绕这家企业,不断再找到新的投资企业。

我们作为创新的连接者,也会发挥自身的资源整合作用,不仅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和发展思路,创造各种各样的合作机会。这种产业深度拓展,生态赋能也非常考验投资机构的实力,而这对于早期企业来说,可能比“投钱”更具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