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生物产业 > 正文

国内CAR-T产品接连获批 高值创新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3-11-15 14:49:42 编辑:诚富

导读:近年来细胞治疗赛道热度不减,本土创新药企更是不断迎来CAR-T产品获批。

国内CAR-T产品接连获批 高值创新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

近日,第二款国产CAR-T疗法产品源瑞达(纳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这也是首款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治疗白血病的CAR-T产品。

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CAR-T疗法包括复星凯特奕凯达、药明巨诺倍诺达、驯鹿生物福可苏以及合源生物源瑞达。

不过,尽管国内CAR-T产品接连获批且优势显著,但其商业化仍面临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天价”治疗费用、产能受限等方面。如何破局也成为摆在一众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对此,合源生物CEO吕璐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自2021年开始至今国内已经有四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但是基本分布在不同的疾病领域,涉及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适应症,从CAR-T结构、工艺以及临床数据表现来看,各家企业均有各自的亮点,而纳基奥仑赛注射液具有独特的scFv结构和全自主开发的领先生产工艺。CAR-T疗法的最终市场也是需要以药物疗效及临床数据为支撑,基于此才涉及商业化层面的竞争,而商业化也包括适应症覆盖范围、产能匹配度、临床终端反馈、支付可及性、国际化布局五方面。

“在这五个点上,一部分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在他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与升华,但更多也是各家不同的探索,希望在接下来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拿出最好的临床实践应用的成绩,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吕璐璐认为,价格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从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到后来的抗体药,只要一个全新领域的创新药上市,都会经历刚开始价格很高,随着产能逐步释放、覆盖的患者人群逐步增加,成本也逐步下降,价格也逐渐下来的过程,这是一个规律。CAR-T也符合这一创新药定价规律,随着使用患者的增多,价格会逐步下降,尤其中间会有一些国产原辅料的替代,再加上产能扩大,价格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出现合理的下调。

CAR-T陷入靶点“内卷”?

自FDA批准CD19 CAR-T产品诺华(Kymriah)上市后,免疫细胞疗法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从目前市场格局来看,CAR-T细胞疗法全球研发管线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血液瘤领域。据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数据,截至2022年6月1日,全球已有2756条在研细胞治疗管线,较2021年的2031条管线增长39.8%。不同类型细胞治疗中CAR-T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较2021年新增282条新管线,同比增长24.5%。细胞疗法主要集中于血液瘤治疗,实体瘤进展缓慢。CD19、BCMA、CD22等都为血液瘤治疗热门靶点,以CD19靶点为例,2022年CD19靶点共282条在研管线中,CAR-T疗法占比高达93.3%。

如此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CAR-T或将与PD-1一样,陷入“内卷”的境地。

针对靶点集中的问题,吕璐璐认为,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科技研发开始到最后的成药,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行业中,目前非常确定能够成药的就两个靶点,CD19和BCMA,涵盖在白血病、淋巴瘤以及未来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一系列拓展。所以,多家公司刚开始切入点都是以CD19或BCMA靶点布局。

“并不能说这两个靶点被滥用了,而是因为这两个靶点的成药性更为明确,而且疗效均被证实可观。当然,大家也不用担心在CD19这一靶点一拥而上后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吕璐璐认为,一方面,CD19靶点全球谁都可以做,但它从CAR-T的弹头选择到CAR-T的设计到工艺到质控,乃至临床研究、注册,以及安全有效地成为一个产品,再实现商业化的成功,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到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四家企业成功实现CD19靶点CAR-T商业化上市,但适应症和产品各不相同。这也意味着,这一领域有非常高的技术和行业的门槛,不是任何一家科研企业能够做到。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CD19靶点较为扎堆,但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也使得在同一疾病领域上很难会有类似产品“加速”甚至附条件申请的情况出现,这也是由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要求已经不断推进。所以,在监管角度上,未来也不太允许有聚焦热门靶点,一众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

“从CAR-T布局层面来看,CD19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靶点,覆盖的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疗效是非常确定的,针对这一靶点,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批准上市产品,通过不断的适应症拓展、生产工艺优化、规模化生产、支付体系构建等实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成功。另外,从行业壁垒、产业化壁垒、监管要求等来看,事实上,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未来CAR-T行业都不太可能再现过去类似PD-1‘内卷’的情况出现。”吕璐璐说。

药物降价仍具想象空间

尽管CAR-T优势显著,但其商业化也面临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治疗费用高昂、产能扩增受限。

在治疗费用层面,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调查显示,有65%的患者表示CAR-T产品昂贵的价格是其无法接受细胞疗法最大的障碍,超过是否满足指征和疾病进展情况。

至于产能,根据J.P.Morgan统计,截至2021年基因治疗外包渗透率超65%,远大于传统生物制剂的35%。而企业委托相关CDMO企业生产平均需要等待16个月,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等待两年。

谈及价格的问题,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内目前获批的CAR-T产品来看,销售不及海外。这主要由于,一方面,在定价上,中国已经获批的CAR-T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上市的CAR-T产品,这将导致产品销售额明显低于海外上市的产品。中国的两款产品定价在120万元左右,而海外上市产品的定价在37万美元至48万美元之间;另一方面,和海外市场相比,中国CAR-T市场有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医生的认知、患者的认知以及患者的支付能力等。CAR-T治疗非各个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的应用需要医生的推荐和指导,CAR-T企业需要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产品的渗透率。

另外,高昂的产品价格及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即使有城市惠民保和商保的覆盖,对于难以负担的患者来说,使用CAR-T疗法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金缺口。从患者基数来看,恶性血液病为CAR-T产品的主要适应症。“未来CAR-T企业如能在海外成功商业化,其产品定价将能够对标海外产品价格,并且适应症人群也将由原来的中国患者拓展至全球的患者,相较于国内上市的产品,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在国内,目前CAR-T药物纳入医保仍存在困难,CAR-T降价仍然具有想象空间。

对于产能的考量,吕璐璐指出,需要在未来会持续进行产能和工艺优化。毕竟未来产能会与患者匹配的间接成本会有直接的相关性,与定价也是密切相关。

“目前我们在天津第一个商业化生产基地已经有了7000平方米的商业化生产基地,能够匹配未来大概2000份的产能。我们第二个商业化生产基地目前也在筹备中,未来会释放更多的产能。”吕璐璐说,综合来看,未来5000-10000份的产能可以逐步释放出来。

优化生产工艺是趋势

通常认为,高昂的生产成本是造成CAR-T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有药企高管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CAR-T产品定价主要根据价值、疗效、成本、运营以及患者的可及性等各项因素制定,还会顾及前期高昂的研发投入。CAR-T的个体化定制特点决定了较高的生产成本和生产管理成本。具体而言:

从成本控制层面,多家企业已经在开始探索可行模式。从成本端来看,CAR-T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主要由设备、原材料、人工三方面构成。其中设备主要靠进口;原材料中质粒、病毒载体和细胞三部分生产工艺复杂,有一套严格的质控体系,产品安全性、纯度、效力以及均一性都需严格控制;

从人工端层面看,由于CAR-T细胞产品与传统肿瘤药物有着很大区别。CAR-T是“活”的药物,属于完全个性化的定制疗法,每个患者都是单个生产批次,无法进行批量生产。生产的每一步骤都是“精细活”,耗时耗力,难以扩大,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须经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总体人员运行成本远超传统药物的生产。

此外,CAR-T细胞治疗产业的供应链体系也最为复杂,对生产的稳定性和快速交付的要求更高。作为一个完全定制化的产品,CAR-T疗法对医院和医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未来如具有以上技术创新的CAR-T产品获批上市,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价格将有下降的可能性。”上述分析师强调,这也要求企业进一步突围,且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未来CAR-T企业如能在靶点和适应症方面有拓展,亦或是拥有突破性核心技术,能够提升疗效、扩大产能、降低成本等,将会在CAR-T细胞治疗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在靶点和适应症拓展方面,也需进一步发力。

对此,吕璐璐也强调,加强成本控制的同时,在商业化层面,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医保、商保和创新支付的多元化支付体系。在市场拓展层面,则需要将CAR-T的适应症人群从末线走到前线,从成人走向儿童,从肿瘤疾病领域走向非肿瘤疾病领域,这也是合源生物乃至整个CAR-T布局企业瞄准的一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