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靠收入:谁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导读:中国经济数据一出来,总是那么难以解读,说经济不好吧?GDP增速为5.5%,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这相当不错了;说经济好吧?企业利润下滑了22.9%,青年失业率创民21.4%的新高,这又怎么解读?
中国经济数据一出来,总是那么难以解读,说经济不好吧?GDP增速为5.5%,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这相当不错了;说经济好吧?企业利润下滑了22.9%,青年失业率创民21.4%的新高,这又怎么解读?
很显然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定义不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积累与收入的不平衡,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收入相对于经济增长与财富的积累少了。改革开放几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有目共睹;我们说收入少,是一个相对概念,直观地说,房子盖得多,涨价的速度比收入增加的速度快,当然卖不动了。房子卖不动,开发商资金收不回来,当然要破产,开发商破产了,员工失业了,当然消费刺激不起来,消费刺激不起来,房子更卖不动了,于是,成了一种恶循环。
房地产是这种局面,整个中国经济也差不太多。
二十大开始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既然强调,说明收入的确是少了。
问题是怎么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
主流媒体进而说要提高老百姓的第一次分配收入。意思是要向资本家要钱,这可就难了,一对开店的夫妻说,两口子一年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下来也就8万元收入,雇了一个员工6万多元,两口子一平均还没雇工多,这还怎么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小店是这样,整个民营企业的数据也差不多。
全国4701家民营企业,2022年总利润为26600亿元,平均一家年入6万左右,这可是企业的量级,收入也就是个员工中低收入的水平,这又怎么可能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而且,从市场的规则上说,也不存在下行政指令的问题,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现在很矛盾,一方面是失业率高居不下,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
因为工薪太低了,农民背井离乡出来打工,为的是挣养家糊口的钱,太低没法干。这不是很矛盾吗?
企业的利润太薄,提高工薪等于自杀;工人的工薪太低,总要有个能接受的最低收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要依靠第一次分配收入,那将是一个较长恢复周期,也许会好,也许会更不好,要想提高居民收入,这条路别指望了。现在的状况是外资在撤出中国市场,康士康一家直接影响到100万就业岗位;民间投资在最近十年一路向下,信心不足。
资本是万恶的,但是,没有资本万万不行。
要想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有点耐心,决不是三、五年能够改变的,那么,能不能提高居民收入的水平,要靠国家力量了。
两会提出了一个喜人的目标,今后财政要将收入的70%用于民生。
这是什么概念?一般的说法是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占比为56%,朗咸平却说只有20%,姑且不论56,还是20,都低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80%,我们的确是低。一定要注意这个数据的本质,是比较关系,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分蛋糕的问题。
我们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过低,说明财政、企业、个人三者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财政太多,企业与个人太少,所以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矛盾,从数据上说,中国经济问题的根子就在这了。
现在似乎到了财政不得不抉择的时间窗口。
财政调整分配关系无非两个方向,或者如上海财大的刘元春所言,提高社会保障,让老百姓没有医疗、教育、养老、失业的后顾之忧,达不到北欧国家的水平,至于也要在大幅缩短距离;又或者直接发钱,清华的李稻葵多次呼吁,与其把钱投资去修路,修了挖,挖了修保GDP,不如直接发十亿给老百姓,十亿发放可以撬动四十亿的流性,并且在一个经济循环中大部分会以税收的形式回到财政手中。
这两个建议会采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