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论暑湿
导读:《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天地合气,名之曰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揭示了自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紧密联系,是人与天地的有机统一,自然孕育万物,人的生命活动推动自然的进化。
“天地合气,名之曰人”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天地合气,名之曰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揭示了自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紧密联系,是人与天地的有机统一,自然孕育万物,人的生命活动推动自然的进化。
孙思邈
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
诊疗过程中应重视顺应天时,静养与运动相结合,“动静结合,静以养心,动以养形,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阴阳相合。”
“三因制宜”
《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阐明圣人在了解天地阴阳变化、季节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治病救人。
在当今中医诊疗中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三因制宜”,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重要性,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论述人体机能及生命活动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三因制宜”分别为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1.因人制宜
即根据个体体质差异,个体发生疾病时,病情轻重缓急的表现制定适宜防治措施的原则;
2.因时制宜
即根据时代差异、时令不同、星辰变化,制定治疗预防措施的原则;
3. 因地制宜
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群具有当地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体质特征,应根据地域生活环境差异制定适宜防治措施的原则。
夏三月易发病状
《素问·热论》言: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民间则说: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夏三月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所以病症多为暑湿合病。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多表现为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 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表现为胸闷心烦、头昏、目眩、面赤、气短、乏力,甚至中暑所致昏倒、不省人事;
3. 暑多夹湿;多表现为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
注:夏三月警惕暑湿,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夏季健康习惯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如何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系统描述,总结如下:
1. 夜卧早起,养成合适的生活习惯,夏季建议早起,日出而起;
2.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发怒、情绪激动;
3. 适当运动,使汗液得到排泄,同时也要注意多饮水,保持身体内水分、电解质的充足;
4. 遇到中暑症状及时就诊,减少“热射病”发生可能。
“三伏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贴”的贴敷疗法,是根据天人合一观念,结合“三因制宜”,运用“冬病夏治”理念,同气相求治疗一些久病难愈难治疾病,如咳喘、鼻炎、泄泻、风湿免疫疾病、慢性疼痛、慢性胃炎、皮肤病、妇幼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