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3-07-10 09:33:37 编辑:夕歌

导读:2021年,教育部公布12所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校大学生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将成为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力量。

2021年,教育部公布12所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该如何定义,又该如何培养?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变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所需人才特质其实很难给出准确定义和明确标准。但总结世界发展、科技进步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其应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等特质,最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解决实践问题的“开拓者”,担当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领航员”,促进文明互鉴、解决国际争端的“协调员”,在世界舞台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作出中国贡献。

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涵养学生深厚家国情怀。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新途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既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引领时代发展的中国方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涵养深厚家国情怀是重中之重。

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胸怀“国之大者”、掌握关键本领的人才;立足“两个大局”,把握“三新一高”,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坚持以兴邦为任、以育人为本、以创新为魂,将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融入思想引领,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科创育人。

具体来说,要善用“大思政课”,深入挖掘校本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塑造“大格局”;加强课程主阵地的投入,挖掘校园内外的鲜活案例,编写“大教材”;凝聚教学共同体的育人合力,打造育人“大兵团”,提升社会大课堂的引领功能,搭建“大舞台”。此外,还要抓住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的工作实效。

以“全球胜任”为重点,突出能力建设,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对于高校来说,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世界眼光、开放包容,在兼收并蓄中培养自信、大气、辩证的时代新人。

放眼本世纪中叶,中国需要引领世界的产业发展,向世界贡献与自身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相当的发展理念、方向、标准和规则。当下,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做未来前沿科学的探索者、世界市场的开拓者、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全球行业的领导者显得尤为迫切。高校要以战略眼光和前瞻视角,加强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建设,培养国际化思维,增加跨文化交流机会,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格局和能力。

具体来说,高校要把思维提升和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导向、以思维开拓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体系;重视通识教育,按基础知识、人文素养、交叉学科和创新实践等板块,聚焦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科研创新的思维能力、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合作沟通、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让学生学会总结得与失,客观分析时与势,准确把握危与机,学会适应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变化,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化挑战。

以“交叉创新”为抓手,打破学科边界,激发学生原始创新活力。现代化的概念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伴相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培养高水平的未来行业领军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

伴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高度复杂性、综合性的问题涌现,很难依靠某一单独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解决。要实现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机制,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元教育背景、大跨度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高校来说,既要从事高水平、前沿性的知识创新,也要开展围绕“四个面向”体现社会价值的知识扩散应用;既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孵育引领性原创成果,也要把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作为重点科研选题,瞄准科技重点突破领域和产业变革主攻方向,牵头和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要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以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跨度交叉学科平台,提供催生科技发展新增长点和着眼解决真问题的工程教育舞台;要重视国际科研合作,在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青年国际交流;要引导学生从工程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分析真问题,在追本溯源中找到真答案,在工程应用中历练真本领,最终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密歇根学院联合学院党委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3日第6版

作者: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