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首次出访后,这座江苏小县城意外火了!
导读:李强总理首次出访后,这座江苏小县城意外地火了!
李强总理首次出访后,这座江苏小县城意外地火了!
德国当地时间6月20日,作为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德国的行程之一,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柏林举行。太仓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且是唯一的县级市参加论坛。
为什么是太仓?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在太仓这一809.93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常住人口仅有80多万,却集聚了489家德企,占到中国德企的10%,总投资超60亿元,年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小县城还藏了55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此外,不少德企的第一印象也是,“先知道太仓,再了解苏州,最后才听说它们都是江苏的一部分。”
由此,这座江苏小小的弹丸之地,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德企如此集聚?
通过了解太仓与德企“牵手”,以及把职业教育做成招商名片的故事,我们或许能管窥个中原因。
30年前,一次偶然的投资
促成了太仓与德企的“姻缘”
在了解太仓与德企的渊源之前,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太仓究竟是“大”还是“小”?
在中德两国的认知中,其实有着巨大反差:太仓是国人印象中的“江南小城”,近100万人口的规模接近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纵使太仓常年保持百强县前十的排名,但在长三角一众明星城市的映衬下却并不太耀眼。然而在德国,太仓却大名鼎鼎。
若谈及太仓与德企的渊源,还得从30年前,一次偶然的投资说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外资涌入中国热潮开启。1993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太仓撤县建市。1993年末,第一家德资企业就正式落地,拉开了太仓对德合作的序幕。
当时,德国大众已经入驻上海。不过外媒并不看好,认为“大众在上海投资,是将生产线建在孤岛上”——汽车生产所需的精密仪器、橡胶、玻璃等配套产业当时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作为供应商的克恩-里伯斯(全球汽车和心脏起搏器中,都少不了它生产的弹簧),自然也想把厂建在上海周边。
放在哪儿呢?
董事长斯坦姆博士曾亲自来中国考察,原定行程里并没有太仓,阴差阳错,他返程路过太仓时,一下子被这座苏南小城吸引了。
“太仓路边那些高大的水杉树,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德国的黑森林。”有“家的感觉”,让斯坦姆心生欢喜,于是决定留下。
1993年11月,太仓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开业 图源:太仓发布
由此,这家德国百年家族企业成为第一家落地太仓的德企,并试探性地投下了50万马克,通过30年的中德合作,从开局仅有6名工人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1000余名员工、年产值达15亿元的“弹簧大王”。
而这仅仅是德企落地太仓的一抹缩影。在斯坦姆博士的积极推介下,诸如通快等德国细分行业头部企业纷至沓来。
也可以说,克恩-里伯斯的落户,奠定了如今太仓“德企之乡”的重要基础。
此后,从第1家到第100家德企,太仓经历了14年;2013年太仓迎来第200家德企,第二个100家历时6年;2018年太仓的德企达到300家,时间再次缩短至5年;到2021年10月,太仓第400家德企诞生,而从300家到400家,太仓仅仅用了3年……
如此,人们也不禁好奇:太仓这座小县城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德企纷纷集聚?
同心同“德”的“太仓密码”:
“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和“双元制”职业教育
事实上,太仓能“霸占”近500家德企的密码,无外乎三个:
第一,是便利的地理位置。离上海极近,太仓直接享受上海的资金、物流、信息的辐射,同时还拥有让企业成本更低的土地资源。
此外,太仓拥有一条长达38.8公里的“黄金岸线”,可通江达海,方便国际运输。
第二,是太仓对待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这很好地满足了德企的特点,充分尊重了企业的私密性。
早在20多年前,太仓在招商引资上就定下了“不要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而更偏重企业产业规模、高新技术”的策略。时任太仓市长更是高调喊话:“太仓要招喝星巴克的,而不是吃盒饭的。”
太仓中德创新园
随着德国企业逐渐扎堆,太仓也将德企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高速增长。
以联合汽车电子为例,当时其投资太仓时最大的诉求就是投产要快,高新区仅用10个月就按要求建好了3.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也因此赢得后续项目的相继落户。疫情最严重时,供应链一度受阻,政府也全力支持德企闭门生产,建立“货运码”体系,派出工作人员点对点服务企业,将每辆货车从高速接引入厂。
高效的营商环境也换来了企业的高速增长。例如巨浪机床、宝适汽车等10多家德企,产值从百万起步,在十年发展周期内都突破亿元。据统计,90%以上早期落户德企均实现增资扩产。
第三,便是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当婉约灵秀的的江南风情,与严谨细致的德国工业文明碰撞融合,太仓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转型的时机到了。
当时正逢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地,公司创始人斯坦姆博士就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入太仓。
所谓“双元制”,就是企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其中,学校负责理论知识、公共课等课程的教学,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技术。
而且,德国双元制与高等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一样可以在“双元制”教育属性的应用科学大学就读,拿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学历。“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
基于此,2001年,在中德政府的推动下,朱镕基总理与德国总理共同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项目,克恩-里伯斯与当时在隔壁的慧鱼公司一起,同太仓高新区政府和太仓中专共同经营。
20多年来,太仓探索了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直接为德企“量身定制”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累计培养一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成为太仓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还有效促进太仓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说首家德企落户是偶然,那么,逐步形成近500家德企的集聚则是必然。比起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更让德企宾至如归的,还有太仓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
太仓罗腾堡风情街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每年的“太仓啤酒节”、“德国太仓日”、还有海运堤旁早已建起了一条罗腾堡德风街……幸福的金太仓,也成为越来越多德国人的“第二故乡”。
未来,我们也期待,太仓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乘风而上,继续书写欧洲制造强国与中国江南水乡的交融共赢的精彩篇章。
文章来源:
参考消息:《同心同“德”30年!探寻中德合作的“太仓密码”》
创业邦:《80万人口江苏小县城,为何霸占了近500家德国企业?》
太仓发布:《太仓,从“鱼米之乡”到“德企之乡”! 》
市界:《这个中国三线小城,凭什么被德国大企业集体仰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