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概览——中医药食同源大健康研究系列
导读:本文从中医食疗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概览角度梳理中医食疗的发生、发展、演变脉络,及现代食疗产品与服务发展概览,并阐述大力发展中医食疗的重要意义。
中医食疗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发和应用膳食(包括瓜果、汤羹、粥食、主食、膏滋、菜肴、饮料等)来养生康复、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活动。
中医食疗自古有之,主要通过食材及膳食的偏性与特性(如寒热温凉)来纠正人体体质偏颇或纠正疾病偏倚状态,达到恢复体质平衡和健康状态的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现代生活日益紧凑,疾病谱发生显著演变,由饮食等因素导致的慢性病成为显著特点,饮食调养关注度不断增加,人们除了从营养学角度关注慢性病调养外,还渴望从中医食疗学角度了解慢性病食疗问题。本文从中医食疗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概览角度梳理中医食疗的发生、发展、演变脉络,及现代食疗产品与服务发展概览,并阐述大力发展中医食疗的重要意义。
关于中医食疗发展历史,可以通过重要文献记载和一些传说来窥知一二。
1.中医食疗初步萌芽与发生
古代传说认为,神农氏是我国从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的主要推动者,神农氏的两大发明:一是医药,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二是耕稼,即神农教会人们“食五谷种庄稼”。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夏桀无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美食家伊尹帮助商汤建立商朝,伊尹也是中国药膳学的鼻祖。到周代,朝廷所设立的医疗机构中就设有“食医”这一职位,《周礼·天官》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则是“掌养万民之疾病”。至此,人们对食品和药品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食品和药品开始逐步分离出来。
2.历史各阶段食疗发展简况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还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表明这时人们已认识到毒物(药物)可以治病,食物与膳食可以补益养生或通过食养来辅助治疗疾病,这种认知对后世影响巨大。
东汉医圣张仲景擅长运用食疗治疗疾病,相传他经过研究,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就是现代“饺子”的雏形。
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的专篇。其序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学生孟诜,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补养方》,后经孟诜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此书把食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唐代名医咎殷《食医心鉴》记载了大量药膳方。
食疗专著中,元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对常见食物医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忽思慧对辛香料的应用非常重视,其在脾胃虚弱的食疗药膳方中几乎都用到了辛香类中药(辛香料),如川椒、荜拨、胡椒、肉桂、草果、茴香、砂仁等,此后,食疗逐渐深入老百姓饮食生活中。
到清代,食疗受到医家普遍重视,是古代药膳食疗发展的高潮。清代王士雄撰《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著名的中医食疗养生著作,是研究中医食疗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这个时期有关食疗的著作较多,还包括沈李龙编著的《食物本草会纂》、章杏云编著的《调疾饮食辨》、费伯雄编著的《食养疗法》、陈修园编著的《食物秘书》、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等。有关清代食疗繁荣的一些现象,在近些年热播的各种清宫剧中御膳房等场景可见一斑。除了宫廷,这一时期中医药膳食疗已深入至百姓生活,实现了平民化。
到现代,中医食疗已跨入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深入,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江中食疗公司开发的一系列食疗食养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此外,国内各大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把《中医食疗学》、《中医药膳学》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
3.当代食疗发展现状概览
随着近三十年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居民工作、生活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要表现是居民的一日三餐和一些食品普遍可以通过社会分工由第三方服务来满足,居民往往可通过手机下单来购买各种特色餐饮外卖或购买各种预包装食品,非常方便,有时对各种临时需求也可快速满足。
中医食疗也演化出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各种业态,包括偏药膳服务类的药膳餐厅、本草酿汤,以及自加热药膳罐头、便捷式药膳类预制菜等。
中医食疗与食品工业的结合,还演化出了系列药食同源食材作为主要原料的特色食品及滋补食品,包括即食零食、膏滋、炖品等,极大方便消费者食用。
除了在产业层面食疗产品发展迅速外,在卫生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药膳食疗的研究和运用也非常火热,如:广东省中医院注重药膳食疗的临床应用,在医院对患者开展药膳调养;江西中医药大学是食疗研究优势单位,联合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等近100家单位于2020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江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理事长单位,校长朱卫丰教授主编并面向全国推广《食疗进万家》科普读物,成效非常好。
在医疗观念变革、消费升级引领市场需求增加的强劲带动下,学术界、产业界、卫生界开始合力对中医药膳食疗开展系统研究和应用推广,借力信息技术、食品技术和商贸流通体系优势,中医药膳食疗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
4.发展中医食疗的重要意义
疾病预防与调养,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中医食疗对中医治未病和调养慢性病具有显著作用,大面积推广食疗可以减少患病人群数量和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对于节约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减轻医保资金压力具有直接和间接重大意义。
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医药膳食疗具有“没病养生、有病调养”的巨大作用,可以作为消费升级重要方向和健康美好生活重要内容,值得大力发展并实现高质量供给,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从文献记载看,中医食疗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养生治病智慧,发展到现代已有多种中医药膳、食疗方面的产品与服务形态、流通渠道,可更加方便地触达患者或消费者。中医食疗已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在学术界、产业界、卫生界等的共同努力下,中医食疗产业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