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学习二十大 投资新时代 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发布时间: 2023-02-21 16:01:35 编辑:夕歌

导读:全面注册制改革与工作会议划定了2023年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路线图”,为高质量发展打开了空间。

周汇/文

新年伊始,资本市场即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契机。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2月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划定2023年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路线图”,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新一年的空间。

全面注册制落地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首要任务是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全力以赴抓好全面注册制改革。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历经4年试点的全面注册制时代正式开启,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更进一步,有助于夯实直接融资体系制度基石,提升投融资效率,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证监会表示,全面注册制改革是关乎资本市场全局的重大改革,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行稳致远重在三个方面:

第一,牢牢把握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审核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为此,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适应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要,提升发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和投融资的便利性。

第二,坚持放管结合。注册制改革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诚信环境和资本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进行了系统优化和安排。同时,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保持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改革统筹。注册制改革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统筹抓好证监会自身建设。

从总体上看,全面注册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这一本质,同步加强监管,推进一揽子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红利释放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指出,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发展直接融资主席易会满指出,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

据Wind统计,2022年A股股权融资规模达到5868.86亿元,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震荡的背景下表现出了较强韧性。而正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向稳发展为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良好土壤。

中信证券表示,中国已试点注册制4年,在经验、市场条件方面均较为成熟,2022年新股募集资金中已有约8成为注册制发行,全面推广并不会带来较大挑战。未来优质上市公司将获得更高融资,劣质上市公司将按机制退市,在整体社融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的历史进程中,股市投融资规模扩大将与市场效率、市场结构优化同步推进。

中信证券认为,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边际亮点在于主板实施注册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更加健全,有利于成熟大型标的上市融资。

按证监会要求,主板主要服务成熟期大型企业,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预计未来国央企标的在A股上市将更加便利,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过程中,服务稳增长大局、规模较大、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优质央企上市公司可能得到更多融资制度支持,为拓展广义财政支出提供新助力。

同时,科创板坚守关键核心技术、硬科技定位,创业板坚守成长性创新创业和“四新”融合定位,北交所重点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健全,各类型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转板机制更加顺畅,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

银河证券表示,2018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先后试点注册制改革可以为中国全面注册制施行提供较好的实践经验。

首先,全面注册制的初衷是扩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同时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促进金融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将整合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板块的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注册制,并取消试点字样,因此,将进一步促进中小盘风格、成长风格股票的上市流通。

其次,全面注册制推进,直接利好券商和金融科技等板块,投行业务有望增多,但分化进一步加剧,头部公司将取得更大的优势。

最后,随着沪深主板转入注册制,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强化市场优胜劣汰功能。A股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主板有3175家公司,平均市值较高。而全面注册制下,主板将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因此,也利好大盘股。

建设现代资本市场

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升,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一批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机制相继落地,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货和衍生品法发布实施,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投资者结构有效改善,市场生态全面优化,市场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支持科技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明显。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做好资本市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有哪些?证监会召开的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一是必须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资本市场治理效能。

二是必须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积极践行“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发挥各方合力”的监管理念,全面推动监管转型,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生态的系统改善。

三是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保持定力、久久为功,科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全局与细节的关系,在综合平衡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四是必须突出“事在人为”,把激励担当作为和从严管理监督更好结合起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地实施。”易会满表示。

具体看,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聚焦支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统筹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股市和债市协同发展,统筹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发挥合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健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退市改革中,坚持“应退尽退”,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努力做到既要“退得下”、又要“退得稳”,促进市场优胜劣汰。2023年将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合力,大力提高对各种所有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服务能力。

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易会满表示,要深刻把握中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各类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系统性,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推动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加强行政执法、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的机制衔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积极探索更多提升中小投资者获得感的路径和方式。市场预测,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将很快落地。

加快打造“治理、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资本市场软实力。把加强党的领导和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自治更好结合起来,持续涵养良好的市场生态和文化,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