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经济金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
导读:上市非金融企业的整体流动性比规模较小的非上市企业充裕,在面临实体经济下滑等经济问题时,企业可从实体业务中转移到投资影子银行业务等高收益的金融业务,从而增加社会中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探讨货币政策对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与有效性十分
2008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供求矛盾逐渐凸显,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居高不下。于是,大量实体企业的资本开始寻求进入房地产、金融等高收益领域,从而导致虚拟经济的急速扩张,实体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同时,因为我国企业产权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诸多因素,实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严重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一方面使得市场上的资金相对于融资优势企业而言供过于求,因此它们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从正规的融资渠道获得充裕的资金;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一些虽拥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却是融资劣势的企业,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资金,最后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来获得资金。这样的经济金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以及部分融资优势实体企业的影子银行化。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调控宏观形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可以选择通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有效的调控。货币政策落地后,其效果之好坏将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企业主要从商业银行等传统信贷渠道获得融资,货币政策也主要通过影响传统信贷渠道来调控经济,由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信贷渠道具体替代性,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因此,理解货币政策对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与有效性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展迅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金融市场规模的急速膨胀。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实体经济供求矛盾开始凸显,传统制造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产业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与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回报率持续上升。
于是大量实体企业的资本开始寻求进入房地产、金融等高收益领域,从而导致虚拟经济的急速扩张,实体产业出现“空心化”趋势。面对经济“脱实向虚”的严峻形势。在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逐渐脱离主营业务参与到影子银行业务中来。在中国,一方面作为企业融资来源的正规金融企业和很多行业占据垄断优势的大型实体企业均同为国有控股,因此源自正规金融体系的经济资源自然而然会向国有实体企业倾斜;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由于拥有充足的抵押品以及相对严格信息披露约束,透明度相对较好,因此也相对容易获得信贷资源。
然而,在推动市场化经济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却很难从传统信贷市场上取得融资,这往往归因于其自身规模较小、治理能力较低、很难有较优质的抵押品,因此当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来开拓主营业务时,其不得不将视角转向非正规的融资渠道。换句话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产权性质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实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严重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一方面使得市场上的资金相对于融资优势企业而言供过于求,所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融资成本较低的价格从正规途径得到充足资金:另方面却使得一些虽拥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但处于融资劣势的企业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达到融资的目的。这样的经济金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以及部分融资优势实体企业的影子银行化。
PaulMcCulley是美国PIMCO的执行董事,最早提出了如下观点,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通常经营的是相似的种信用中介业务。然后这一概念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逐渐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甚至有学者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归因于影子银行体系的过度发展。过往关于影子银行的大量研究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的焦点主要围绕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规模的测算、如何对其进行监管等方面进行,而且这些研究大多将范围局限于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外的影子银行活动却较少关注。
实际上,影子银行体系不仅局限于金融机构内,由于融资约束的极端不平衡以及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收益率差距的不断拉大,许多实体企业也开始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就是指实体企业利用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等实质性信用中介活动等达到投融资的目的。这种由于融资约束的不平衡引致的实体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融资优势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借助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从外部获得融资,然后再将资金以高于融资成本的利率再贷放给融资劣势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财务风险。
第二,实体企业的银子银行业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当前的监管体系的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由于债务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融资优势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可能会挤占投入实体经营活动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当然,实体企业影子银行化还可能是市场主体应对信贷约束的手段,它在某种方式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结构化融资或民间借贷等方式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更能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影子银行化的现状与发展进程。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调控宏观形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可以选择通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有效的调控。货币政策落地后,其效果之好坏将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企业主要从商业银行等传统信贷渠道获得融资,货币政策也主要通过影响传统信贷渠道来调控经济,由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信贷渠道具体替代性,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减弱了企业对传统信贷渠道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企业的相应决策行为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也会有所降低,因此在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时,资金需求方转而从影子银行业务中获取资金的意愿加强,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上市的非金融企业在面临紧缩的货币政策时,相对于融资环境较差的企业,对融资和投资的渠道的选择更加多元。
结语
上市非金融企业的整体流动性比规模较小的非上市企业充裕,在面临实体经济下滑等经济问题时,企业可从实体业务中转移到投资影子银行业务等高收益的金融业务,从而增加社会中的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探讨货币政策对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与有效性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