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科创版 > 正文

研发投入占比高 科技含量成色足——解读科创板上市企业云天励飞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3-04-06 14:44:25 编辑:夕歌

导读:《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这家拥有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全栈式能力但与众不同的科创板拟上市公司,试图一探其高速稳健发展背后的科技含量成色,深度剖析其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在深圳有这样一家企业:每2名员工中至少有一人是研发技术人员,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高达60%以上。这就是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云天励飞,股票代码:688343),一家被业内公认为在国内AI领域具有独特深刻理解并拥有业内领先的AI算法芯片化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这家拥有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全栈式能力但与众不同的科创板拟上市公司,试图一探其高速稳健发展背后的科技含量成色,深度剖析其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立足自主研发之路 坚持算法芯片融合

方向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选对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了方向,万丈深渊。而事实证明,志在人工智能行业的云天励飞在方向上一开始就做对了——那就是坚持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线。

历经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已从模拟人类智能的一项科学研究延伸为推进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云天励飞自成立以来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并拥有融合算法、芯片等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在具体路径上,与多数企业基于算法等单维度提升不同,云天励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投入重金进行芯片自主研发并打造一套算法与算力并行的智能体系。在云天励飞看来,芯片和算法结合才是促进人工智能普惠的重要路径。

有人说,近年来投身“造芯”的企业很多,但为何云天励飞的芯片能最终面世?这,或与云天励飞坚持“算法芯片化”的技术路线密不可分。

在云天励飞董事长、总经理陈宁看来,“算法芯片化”并不是简单的“算法+芯片”,而是一种“算法和芯片设计流程深度融合”的芯片设计的方法与流程,能够基于对算法关键计算任务在应用场景中的量化分析,通过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及工具链的协同设计,提升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性、灵活性和易用性。

算法芯片化的思路,是云天励飞跟其他AI企业最具差异化的地方。如果AI芯片懂应用,就能打通各类行业的接入标准,快速促进AI的算法和芯片融入解决方案;如果AI芯片懂应用,有效算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降低成本。”

通俗地讲,“算法芯片化”就是一种面向场景,打造“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正如陈宁所言,“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神经网络处理器打造成最懂应用的AI芯片”。在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要推动AI实现大规模商用,就必须面向场景打磨技术,而不是在现阶段就追求“通用型”的技术或硬件平台。

凭借“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云天励飞用芯片技术的持续突破构筑公司算法技术的壁垒,同时用算法技术的持续演进,引导和助推芯片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打造出了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云天励飞的算法能够在实战中训练和迭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了完整的闭环,这为云天励飞技术的沉淀打下坚实的地基。

为了实现机器设备之间的大规模协作,云天励飞基于“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还长期坚持“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在端侧,云天励飞自研AI芯片DeepEye1000可重定义智能摄像机,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前端处理;在云侧,云天励飞的自有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与前端设备的功能实现高度适配,从而让前端可根据不同业务场景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真正实现数据的前端智能采集和云端处理,为下游客户提供自主可控的“端云协同”AI解决方案。

其实,“端云协同”并不是简单地将终端和云端都变得“智能”,而是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二者有机的交互,以及算力算法在端侧与云侧的动态分配。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天励飞的核心竞争力是算法芯片化的底层技术能力以及基于“端云协同”技术路线所成功落地的大型解决方案经验和系统落地工程能力。云天励飞锻造的“端云协同”+“算法芯片化”,构成了面向场景的强大落地能力,构筑了公司强大的核心技术壁垒。

如今,凭借“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和“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云天励飞已经打造了物联感知汇聚、算法赋能服务、知识图谱构建的全链式核心能力平台,并且在数字城市、人居生活领域成功落地一系列标杆式解决方案,为各行业带来安全、智慧、便捷的AI体验。

此外,云天励飞还在业内率先提出打造“1+1+N”的自进化城市智能体系统实践框架,即一张泛在感知网络、一个城市超脑、N个智能化场景应用,积极构建自学习、自进化的数字城市智能协同发展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研发投入占比超高 创新驱动优势鲜明

值得肯定的是,立足于对下游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云天励飞已发展成为业内少数同时具备“算法+数据+芯片+应用+服务”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的AI公司,也是业内较早实现动态智能识别系统在国内一线城市落地的技术领先型企业。

而这一切,离不开云天励飞长期以来高额的研发投入,孜孜以求的技术优势及其研发团队的辛勤努力。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下同)内,云天励飞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041.15万元、42633.77万元、56570.09万元及18539.19万元。同期研发投入分别高达19996.55万元、21921.48万元、29512.46万元和14670.6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6.79%、51.42%、52.17%和79.13%。记者统计发现,报告期内,云天励飞研发总投入达8.61亿元,占报告期总收入14.08亿元的61.15%。

记者注意到,云天励飞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团队的建设。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拥有一支覆盖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处理三大技术平台的511人的研发团队,而同期公司员工总数仅为852人。

事实上,云天励飞的创始团队即研发团队由芯片和算法专家组合而成,其芯片团队主要来自英特尔、摩托罗拉、中兴通讯等芯片研发部门,平均拥有10年以上的产业经验,对行业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包括陈宁、王孝宇、李爱军及程冰。其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宁系归国创业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也是中国第一款商用矢量处理器芯片设计者,手握近30项已授权国际专利,其中13项已被苹果收购。他撰写了20多篇国际著作和论文,曾担任7个IEEE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2020年,陈宁和马化腾、马明哲等一道入选深圳特区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成为“深圳经济特区40年40人”之一。陈宁还曾获得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第十六届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深圳市孔雀计划A类人才等荣誉称号。

而云天励飞首席科学家王孝宇博士,本身就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尖专家,曾任SNAP首席研究科学家,并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三获“吴文俊奖” 核心竞争力凸显

在AI界,“吴文俊奖”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该奖旨在奖励在智能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着力实现原始创新与突破,或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克关键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或个人。

令业界刮目相看的是,年轻的云天励飞分别在2018年、2020年、2021年三次荣获“吴文俊奖”,包含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也成为唯一一家独揽算法、芯片、应用三项大奖的AI企业。此外,2022年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完成的“大规模视频结构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又荣获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得益于芯片积累的技术能力,云天励飞成为业内唯一一家同时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三大部委关于人工智能芯片、算法重大专项的民营企业,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实现了国家层面项目“大满贯”,牵头负责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落地。

云天励飞还多次受邀参与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芯片等多领域、多维度标准的编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数十项国家、行业、团体、地方标准的起草编制。2020年,云天励飞当选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信赖研究组副组长单位,并入选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单位委员名单。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的通告》,人工智能领域五项团体标准入选2021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该五项团体标准云天励飞均深度参与编制。

此外,云天励飞还上榜2018年度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创新主体百强榜单,荣获2019年、2020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专利奖),2020年、2021年广东省专利奖,2019年、2020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截至2022年6月30日,云天励飞已取得446项专利(含境外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295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设计专利129项,已登记的软件著作权159项。

目前,云天励飞的技术先进性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优异的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质量、可靠的技术支持为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在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看来,做AI行业一定要保持耐心,甘坐冷板凳、AI赋能一定是场马拉松,短期的胜利不是胜利,长期的胜利才叫成功。在业内看来,云天励飞要做的,是以算法为盾、以芯片为矛,以生态联盟为战场,做一个能跑能思考的AI综合体,撬开智慧城市入口。随着城市一个又一个智能节点将被连接,以往闭塞的系统将被逐个打通,并无限向外延伸。每延伸出去一步,都会看到另一个从未遇见的蓝海市场。

今天,当你走在深圳等城市的街头,只要抬头就大概率能看到云天励飞的产品悬挂于苍穹之下。对于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而言,这或许仅仅是其在人工深度智能道路上的跨出的一小步。(记者 吴永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