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从2023上半年IPO过会率看全面注册制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 2023-07-10 16:12:32 编辑:夕歌

导读:2023年上半年已结束,注册制全面实行也已有5个月。对于很多想上市的公司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全面注册制之后,上市的门槛究竟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2023年上半年已结束,注册制全面实行也已有5个月。对于很多想上市的公司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全面注册制之后,上市的门槛究竟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笔者在前面的注册制系列分析文章中提到,注册制让上市更容易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差,也用三组数据进行了说明,IPO名义过会率很高,但实际过会率比较惨淡。

譬如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1个月内,名义过会率达90%,但实际过会率为55%;2023年一季度,名义过会率为85%,但实际过会率仅为47%;而科创板2019年3月至2023年4月25日,累计受理879家公司申报,实际过会率约6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再以2023年上半年的IPO过会率数据来检验一下。

2023年上半年共有196家企业上会(二次上会按第二次结果为准),共过会175家,另有10家上会未通过,11家暂缓,审核通过率为89.29%。这是名义过会率,看着还是不错的。

但结合同期终止审核企业(取消审核、主动撤回)数量112家来看,实际过会率就没那么乐观了。根据如下公式——实际过会率=过会家数/(过会家数+被否家数+暂缓表决+取消审议+撤单家数),计算下来2023年上半年的实际过会率也就只有56.82%。

再计算一下,2023年上半年名义过会率和实际过会率相差32.47个百分点,不可谓不大。这个差值低于2023年一季度,和2021年比较相仿。

为什么会这样,名义和实际过会率差别这么大?

其实,原因还在于笔者此前提到的现场检查。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主动撤回IPO申请企业数量达到112家,这相当于一下子提高了实际过会率的分母,比率走低也就很自然了。

112家企业撤单原因有很多,大背景有全面注册制进一步明确了各板块定位、提升财务指标等,同时也有企业因为行业周期原因导致最新财报不符合条件,当然更多的还是现场检查因素。

笔者在之前系列分析中提到,以2022年为例,合计810家企业中,被抽中现场检查的概率是4%,被抽中的概率并不高,但抽中就撤单比例高达44%。现场检查的威力极强,因此强有力地制约着实际过会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注册制之下过会率有这么几个特征:一,名义过会率依然较高,维持在85%以上;二、但实际过会率更具参考性,基本也就在55%左右;三、现场检查为主的撤单因素仍然制约着实际过会率;四、名义过会率和实际过会率的差值会维持在30个百分点,延续2021年以来的态势。

至此,很多拟上市公司的老板们心里应该很清楚了,在全面注册制下,信息披露规范性要求很高,实际的上市门槛是提高了。

至于说IPO的实际过会率在时间维度和板块维度上,对拟上市公司是否有参考价值,只能说有但作用很小。譬如2023年上半年,从时间维度看,5月的实际过会率最高,但实际上上会时间并不是由企业或投行来决定的,因为其中的问询环节不可控,顺利的话只一轮问询,不顺利的话直接导致主动撤回。

再从板块维度看,2023年上半年各板块的实际过会率排序依次是沪深主板(70.31%)、北交所(62.75%)、创业板(55.5%)、科创板(38.18%)。科创板最低,可以看出对硬科技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至于对拟上市公司来说,板块维度的参考价值几乎为零。因为全面注册制下,各板块的定位越来越明确,拟上市公司通常只能符合其一,没有多少在板块之间腾挪的余地。

所以,归根结底而言,要想顺利上市,还是要做好基本功,从大量被否的案例中借鉴,查缺补漏,满足信息披露规范化的要求。(作者为贝诺咨询管理合伙人,著有《杠杆黑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