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能力遭质疑 SaaS行业IPO项目接连受挫
导读:业内人士表示,商业模式的价值终究要通过利润体现。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估值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投资机构出手SaaS项目越来越谨慎。
今年以来,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运营服务)行业多家公司估值缩水、IPO进程受挫,北森控股在港交所IPO连续两次受挫后融资大幅缩水,太美医疗在上交所科创板IPO审核历时一年多折戟而归,而处于证监会注册阶段的北交所IPO项目和创科技近期主动调整发行底价,下调幅度达86%。曾经被各大知名投资机构热捧、估值飙升的SaaS行业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商业模式的价值终究要通过利润体现。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估值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投资机构出手SaaS项目越来越谨慎。
估值缩水
根据安排,北森控股预计将于4月13日在港交所上市。作为HR领域SaaS第一股,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知名度较高,曾经受到经纬创投、红杉资本、深创投和软银等知名投资机构追捧,估值迅速飙升。
然而,北森控股的上市进程并不顺利。自2018年从新三板摘牌以来,2022年1月10日、2022年7月11日连续两次向港交所递表失效后,2023年2月20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继续谋求在港交所上市。即便第三次IPO闯关成功,但本次北森控股上市计划全球发售804.40万股,发行比例仅为1.12%,发售价为29.70港元/股,预计募资总额2.39亿港元,募资净额仅为1.55亿港元。
相比之下,号称“医药行业SaaS第一股”的太美医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3月15日召开的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上,2021年末申报科创板IPO的太美医疗因“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而遭上市委否决。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公司经历了上交所科创板的三轮审核问询。
此外,正在冲刺北交所SaaS第一股的和创科技2022年12月就提交了注册申请,目前正在等待证监会注册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和创科技2月14日悄然向下调整发行底价,由原来不低于16.00元/股调整至不低于2.14元/股,下调幅度超过86%。对应的估值和融资额都将大幅缩水。
目前,停牌中的和创科技总市值为25.95亿元。按照2.14元/股的价格测算,公司发行前总市值将缩水至3.42亿元。
市场降温
去年2月,在新三板创新层的和创科技公告称,公司获得来自红杉资本和未来启创的融资,融资规模2.25亿元。
实际上,在本轮融资之前,和创科技先后获得雷军、复星锐正、盛景嘉成、东方富海、新希望、中信金石、千合资本和陈发树等知名投资人及机构的投资。早在2015年11月登陆新三板时公司的估值就高达42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和创科技的拳头产品“红圈CRM”“红圈通”和“红圈营销”是基于自研平台升级构建的新一代企业级销售管理服务系统,广泛服务于快消、农牧、医药、服装、建材装饰等行业,客户包括复星医药、新希望六和、三元食品、燕京啤酒等行业龙头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1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之前,北森控股累计完成至少8轮融资。公司估值持续攀升,从2010年A轮融资时的5700万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高光时刻的18.6亿美元,11年间估值暴涨200多倍。
根据公开报道,软银、高盛、春华、红杉资本、富达等机构于2021年4月参与了北森控股的F轮融资,而2010年的A轮融资获得了深创投的支持,期间红杉资本、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参与了多轮次的融资。
冲刺“科创板医疗SaaS第一股”的太美医疗也不例外。公司头顶“互联网+医药”光环,吸引了不少明星资本的目光。自2013年以来,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其股东包括腾讯、经纬创投、北极光创投、高瓴、五源资本、软银、赛富投资和云锋基金等。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9月,太美医疗完成总额超过12亿元的F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太美医疗的估值高达80.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SaaS在为企业带来便捷营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消除了传统软件模式所需要的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的投入,成为了很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选择,2015年以来SaaS领域的项目广泛受到知名投资机构追捧,估值水平快速飙升。如今,资本市场对SaaS企业的热情开始下降,多家明星公司股价持续走低,头部机构出手SaaS项目越来越谨慎。
业绩亏损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1-6月,太美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93亿元、3.14亿元、4.66亿元及2.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2亿元、-4.99亿元、-4.79亿元及-2.20亿元。报告期三年半时间,太美医疗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
根据业绩预测情况,公司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为5.4亿元至5.6亿元,净利润预计为-4.37亿元至-4.11亿元。短期内,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
对于太美医疗的科创板IPO申请,科创板上市委主要质疑其持续经营能力与核心技术水平,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放缓、毛利率下滑、期间费用率高、SaaS产品收入占比较低等情况,说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包括商业模式是否稳定、盈利预测是否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信息披露是否谨慎、客观。
对于公司何时实现盈利,太美医疗回复首轮问询函时称,扭亏为盈的预期时间节点在2025年前后。但在上会前,太美医疗对首轮问询回复函进行修正称,三个假设条件均可达成的话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即假设公司收入规模增长至15亿元以上水平、且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期间费用率下降至40%以下。业内人士认为,这三个条件,哪一个都不容易实现。
北森控股尽管在港交所IPO闯关成功,但其业绩也不乐观。根据招股书,2019财年、2020财年、2021财年、2022财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前六个月(注:财年截止日期为3月31日),北森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2亿元、4.59亿元、5.56亿元、6.80亿元和3.51亿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6.90亿元、12.67亿元、9.40亿元、19.09亿元和1.63亿元,累计亏损额近50亿元。
体量更小的和创科技营收规模难以显著突破,且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公开信息显示,和创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08亿元、1.26亿元、1.08亿元、1.45亿元和1.2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99.25万元、-2346.92万元、-847.27万元、-1914.50万元和-3417.30万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PE机构合伙人表示,靠烧钱讲故事、没有利润的商业模式投资价值在哪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估值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SaaS项目估值跳水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