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又又又又要上市了?这次又改去美股
导读:微医再一次传出上市消息。
记者 | 陈杨
微医再一次传出上市消息。
自2018年5月完成Per-IPO轮融资后,“微医上市”的传言几乎成了每年的“保留节目”。从彼时计划于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到2019年举牌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再到计划于2020年第三季度向港交所递表,最终,微医于2021年4月提交了港股IPO申请。不过,6个月后,微医招股书失效,这一上市进度也再无更新。
而据本次市场传言,微医计划转向美国IPO。据《科创板日报》的报道,从相关投行人士处获悉,该消息属实。
对于前述信息,3月9日,微医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市场传闻,我们没有评论。”
微医是一家以挂号服务起家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专职运营智能化数字健康平台,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由廖杰远带领团队创建于2010年。其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医药、医检、健保等领域。
早先,微医名为“挂号网”。搭上了预约诊疗服务的政策东风,挂号网一边帮助公立医院改造IT系统,一边换取部分号源,向患者提供医生出诊信息、预约挂号服务。在互联网医疗行业野蛮生长的初期,微医和不少同行一样,以广告费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为医院提供竞价排名。2015年,北京卫计委叫停了公立医院与商业公司合作预约挂号、加号业务,而一年后的魏则西事件更让医院竞价排名遭到口诛笔伐。这一盈利路径也在政策和舆论上都难以走通了。
也正是在2014年和2015年,彼时的挂号网接连完成B轮和C轮融资,腾讯、复星均在投资方之列,并开始业务转型。2015年,挂号网改名为“微医”,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即乌镇互联网医院,展开线上问诊业务。
当时的微医手握3个品牌,分别是挂号网、微医和微医ACO(责任医疗组织),前两者分别是微医的网页端和移动端平台。后者则是微医的健康保险体系,微医欲打造互联网版的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也就是保险端和医疗端形成利益共同体,既为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防止过度医疗、实现控费的目的。
但问题是,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线上流量很难转化到线下,而且本身就不高的问诊费用大部分还都分给了医生,因此盈利空间很有限。另一方面,凯撒模式中的商业健康险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和筹资规模小,也难以实现前述的“管理式医疗”。微医集团创始人廖杰远曾公开表示,微医的业务中“流量来自于线上,流水来自于线下,利润来自于保险”。而在这一过程中,微医的亏损也不断扩大。
2018年往后,微医似乎有意加快融资、上市进程。该年5月,微医获得5亿美元Per-IPO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领投,成为当时国内医疗健康科技行业最大规模的Pre-IPO融资,公司投后估值达到55亿美元。当时,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曾表示,微医计划在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
从此之后,微医便开始了年复一年的“上市传言”。2019年1月初,微医举牌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并陆续增持成为第二大股东。并且,廖杰远和微医另一高管进入易联众董事会担任非独立董事。这其中,微医集团及其实控人廖杰远还因为信披不合规,被中国证监会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2019年下半年,微医开始与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成立“数字共建体”,试图融合区域中的医疗、医药、医保三方。简单理解,数字健共体系微医为自家互联网医院寻找的区域落脚点,是一种互联网医疗公司和地方医疗体系合作的方式。
在探索可行商业模式的同时,微医可谓业绩惨淡。据微医2021年递交的招股书,2018至2020年,微医分别实现营收2.55亿元、5.06亿元、18.32亿元,但同期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累计亏损79亿元。此外,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09亿元、-8.58亿元、-9.41亿元,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5.08亿元。
转折起于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一方面,线上问诊业务激增,拉动了平台交易,也在很大程度上帮一众互联网医疗公司完成了用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医保局明确常见病、慢性病等“互联网+”复诊服务可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无疑为微医的“数字共建体”建设推了一把力。
天眼查显示,疫情红利之下,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两年之间,微医完成5轮融资,每轮融资大多引起了上市传闻。其中2021年2月的Pre-IPO轮融资额为4亿美元,公司投后估值达到70亿美元,两个月后,微医即递交了港股招股书。
此外,2022年7月,据《证券日报》的报道,微医获得一笔金额超10亿元融资,其领投方为山东省的国有产业投资基金。并且,该文章还称,多地国有产业投资基金正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此类方式来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不过当时微医同样向界面新闻表示,“暂时不回应”。
不过,对于整合线下医疗资源及行业资源的微医来说,目前的盈利模式或有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来自帮助政府控费后,从医保基金结余中获得分成,但分成的比例多由地方政府决定。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在线诊疗,但在医保控费的政策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公司获得医保额度,从而获利空间或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