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对话四维图新孟庆昕:市场太卷了,主抓订单高增长

来源:钛媒体APP 发布时间:2023-11-01 16:24:02 编辑:夕歌

导读:在布局完硬件之后,四维图新又开始向智能驾驶软件领域布局。目前,四维图新围绕汽车智能化,布局了四大业务:智云、智驾、智舱、智芯。产品覆盖了从底层地图数据、车载芯片,到上层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应用,搭建了智能汽车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CMO兼董秘孟庆昕

时隔三年,在四维图新最近举办的线下新用户大会上,其CEO程鹏直面去地图化的行业争议,抛出了“所谓‘无图’,喊得最凶的其实是‘三无’公司”“部分号称‘无图’方案的车企,在遮住传感器后,实际上还偷偷用图”等颇为“尖锐”的观点。

不出意外,这些言论在会后都被各家媒体拿去选做了标题,将自动驾驶能否摆脱高精地图的问题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而变得“犀利”,只是这家成立21年的老牌图商求新图变的一个小小缩影。

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10月17日,四维图新发布公告称,原第一大股东中国四维向屹唐新程协议转让公司147,843,309股股份已经完成过户登记。

由于屹唐新程的实控人为亦庄国投,股份协议转让过户完成后,亦庄国投合计控制四维图新9.58%股份的表决权。也就是说,这次变更后四维图新依然还是无实控人,但单一第一大股东由中国四维变为亦庄国投。

对于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四维图新高级副总裁、CMO兼董秘孟庆昕在与钛媒体App沟通时,其解释说,“四维图新可以与亦庄前期投资的400多家企业形成生态互补,有助于四维图新战略协同、产业生态的搭建以及产业链能力的输出。”

当下,四维图新正试图从图商转变为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新型Tier 1,进入到亦庄国投的智能汽车产业圈子,或能加速其转型。

四维图新成立于2002年,最早从地图起家,其前身为国家测绘局成立的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总公司下属公司,四维测绘总公司于2009年并入航天科技集团。

当时四维图新的客户主要是汽车前装市场及一部分地图服务商,“那一波赶上了汽车工业中导航上车的浪潮,又赶上了互联网,现在一些主流的To C的地图应用最早的支撑就是四维图新。”孟庆昕介绍说。

也正是借助这几波浪潮,2010年四维图新成功上市。

互联网大厂出招,对于To B的四维图新来说,冲击虽不直接,但也催促其思考如果只做一个传统的图商,后面的关卡只能越来越难。

从2015年开始,关注到汽车行业的芯片国产化需求以及增量市场后,四维图新在2017年收购了芯片公司杰发科技,并在同一年提出了“智能汽车大脑”的顶层战略。

在布局完硬件之后,四维图新又开始向智能驾驶软件领域布局。目前,四维图新围绕汽车智能化,布局了四大业务:智云、智驾、智舱、智芯。产品覆盖了从底层地图数据、车载芯片,到上层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应用,搭建了智能汽车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回应亏损:市场太卷了

但转变需要时间,过程也并非想象中顺利。被寄予厚望的智能驾驶、芯片业务尚未真正崛起的时候,亏损成了无法回避的危机。

根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四维图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3.18亿元,同比增长11.58%,然而,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5亿元,大幅下降了738.34%。

孟庆昕解释说,亏损一方面是源于商用车这几年的销量并没有大幅的导入。

四维图新的商用车智能座舱属于智舱板块,2023年上半年,智舱实现营收2.42亿元,同比增幅为-17.90%,是四大业务板块中唯一负增长的。

另一方面,她解释为,在智能网联赛道上,各家为了抢占市场,把毛利打得极低,“市场太卷了”。在市场和毛利无法兼得的情况下,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就是牺牲掉毛利率,抢订单、抢市场、抢客户。

换句话说,在高增速、高利润、高规模这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里面,四维图新的选择是高增速。“国内的市场对于‘科技’这两个字的理解,是认为要快速的变现,快速的收入增长,快速的实现利润。但这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我们认为是不太现实的。”

从四维图新的业务收入上来看,增速几乎都是来源于新型Tier1业务,尤其是智能驾驶业务。2023年上半年,智驾业务收入为1.44亿元,同比增长41999.87%。

不过,无论是智驾方面还是汽车芯片领域,都已经有众多供应商深耕其中,四维图新如今转型入局,能否在突围中创出一条新路,一切还尚未明晰。

但在孟庆昕看来,二十多年的积累之下,四维图新对车的理解、在智能网联车相关的数据积累、合规方案的积累,以及对算力的理解,都是其极大的优势。“谁掌握数据,谁才是未来 GPT和 AI 的王者。光有平台没意义,一定要基于数据,才会有相应算力和训练。”

以下为钛媒体App与孟庆昕的对话,略经编辑:

亦庄国投成四维图新大股东

钛媒体App:大股东变更后,四维图新会有哪些变化?

孟庆昕:亦庄国投所布局的版块不仅涵盖汽车智能化、智能网联,还有像集成电路等领域都是它的核心主线。对于四维图新,非常被看好的是四维图新的业务布局,无论是我们的数据处理与运营能力,还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新型Tier1的转型,芯片设计业务也是亦庄国投非常关注的板块。

亦庄国投能够变更为我们大股东,从产品力的补足方面,四维图新可以与亦庄前期投资的400多家企业形成生态互补,这也是对政府招商落地的业务布局中形成互补。

对四维图新来讲,亦庄国投战略入股有助于战略协同、产业生态搭建、产业链能力的输出。像中芯国际就是我们第一大股东当时给的一个意见,接下来我们也会跟中芯国际有一些车规级、全自研的自主可控的一些产品的发布。可以说亦庄国投入股四维图新是双向互补、双向奔赴的。

钛媒体App:我们在网上看到确实有一些对于背后原因的猜测,对于这次外界的声音,您怎么看?

孟庆昕:其实从腾讯入股那个时段,四维图新就已经是一家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但单一的第一大股东是中国四维,这个没有变。这次变更后依然还是可以属于无实控,但单一第一大股东变为亦庄国投。可以理解为,从股东架构上看,单一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都是纯国资,但是日常的经营管理还是面向市场,就是管理层、经营层在做战略布局,最终的决策还是到董事会和股东会。

网上的猜测我理解也是基于大家对本次交割的背景不是很清楚,我们当时只是发布了一些详权,所以出现了一些猜测。但是毕竟能够看到的是,中国四维最早的持股比例是8. 22%,这次变更顺利执行完亦庄国投占股将近10%。单一国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有增加的,但是从控制上还是属于无实际控制。

钛媒体App:有一些企业第一大股东在变更的时候会导致管理层动荡,这种动荡可能会给外界或者投资者一些不太理想的观感。四维图新这次的变动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公司现在有没有应对的措施来保证现在的管理层的稳定?

孟庆昕:四维图新在去年已经发了一期股权激励,去年做到的是限制性股票的预留部分,这些就是对我们核心管理层引进给到的一些授予,而且在这一次大股东的交割上也能看到绑定了各管理层,从我们的CEO、COO、CFO、前COO,包括我(孟庆昕)都在里边以高于二级市场将近 30% 的价格,去真金白银地进行这次交割的资金的缴款。而且在2021年那一次股权激励的授予上看是全员,我们连续两期都是全员类高管的股权激励,也就是说每一名我们股权激励授予对象,在减持上也跟高管一样。

我们在今年3月底完成了一笔超4个亿的回购,当时的成本应该是12块多。如果按我们常规给员工的应该是6块多,现在4个多亿在公司账上还没有收,接下来会用。当时我们这笔回购在股东会的决议上就非常明确的决议是给股权激励收入,所以将来还会持续的在做。

钛媒体App:第一大股东变更事件之后,还有一种声音是:市场关心的是无论是四维图新由谁控制,关键是公司经营业绩能否得到实质性改善。通过最新财报看,四维图新整体依然面临较大亏损,接下来四维图新在业务上会有哪些动作扭转这一局面?

孟庆昕:有。首先,我们这两年在产品聚焦上做了很深的很足的功课,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可以看到我们CEO自己下场去管产线,去识别某个业务是不是能做到行业前三,如果做不到,那对不起,那这个产线接下来我们可能就会停掉。

第二,我们要评估人效比,是不是符合科技公司的人效比,说白了也就是自动化率是多少。纯人工的成本会不会被接下来的AI取代,提升自动化率,我们叫“极致性价比”。

还有对于我们的目标客户,我们自己也在锁定。究竟是服务全市场的客户,还是聚焦那一部分真正能够中长期一起携手走下去的客户,这是我们自己内部在识别的。确实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比如去年我们识别的客户,可能今年他的销量和他自己的能力就发生变化了,所以这个是动态更新的,按月去做更新,按季去做调整,迅速地快速应对,这是我们对改善业绩,能够给市场带来一个满意答卷的努力。

发力智能化,主抓订单高增速

钛媒体App:是什么原因引起咱们目前业绩或者市场份额在萎缩?

孟庆昕:说业绩萎缩这个不太科学。在这几年的经济宏观环境下,其实我们的订单是在保持持续增速的。去年光是跟智能网联车相关的,我们订单拿到了90多亿,这是有史以来的高点。从收入上看,我们也是从2021年到2022 年,从20多亿持续突破到30亿,今年也能看到,基本是将近10%的增速。

收入是增速的,无非是利润。这个能看到几个原因,一个是商用车行业,商用车这几年的销量并没有大幅的导入,这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子公司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二也能够看得到,跟智能网联相关的赛道,大家为了抢占市场,把毛利打得极低,市场太卷了。是要市场,还是要毛利,现在看很难都要。

我们也看到,有咨询公司给出的报告是2028-2030 年,可能真正在智能网联领域能带来高毛利的,就是不停地要靠软件的迭代。现在看早期的这种1V1R(1 摄像头+1 前向毫米波雷达),包括L2+,还是硬件为主,软件为辅。软件说白了是很浅的一层,90% 是硬件,10% 是软件。但接下来随着功能的迭代,软件占比我们可能达到30%-40%,那这个时候能够看到毛率会持续地提升,就是1V1R 走到 5V5R 或 10V10R,这样的话可能我们的毛利会增加,但现在看大家都是牺牲掉毛利率,抢订单、抢市场、抢客户,这是全行业的,不是我们一家遭受的。

钛媒体App:可以理解为,在高增速、高利润、高规模这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里面,咱们现在选的是高增速?

孟庆昕:对,是订单的高增速,还有产品能力要被全市场认可。而且这个增速要是健康的,是真正的核心科技,而不是很畸形的为了利润而利润。其实现在能够看到这个赛道里有一些公司,比如特斯拉持续亏损了 15 年才跑出来的。国内的市场对于“科技”这两个字的理解,是认为你要快速的变现,快速的收入增长,快速的实现利润。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我们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

四维图新转型至今,尤其转型新型Tier1,现在是应该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能被客户认可,能被行业认可,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并且订单的储备,收入的增速都是来源于新型Tier1业务,都来源于ADAS 智能驾驶,而且四维图新打造的是软硬一体化,我们的智舱、智驾这都是在车规里非常难打的一块业务,并且玩家都是比如BAT、华为、早期的小马智行、毫末,但是现在毫末、小马智行,包括地平线都是我们非常友好的合作伙伴了,我们现在是捆绑式的,大家知道这不是一家独大的。

我认为,四维图新对车的理解,以及跟智能网联车相关的数据积累、合规方案的积累,以及我对算力的理解,这在全行业内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我们的极大的优势。

之前车厂都号称要全自研,现在看,好多车企认为可以开放一部分,当然他也不放弃自研。我们也都能理解,大家想让自己去做闭环,走下来呢发现不太现实,这样的人力成本有多重,奔跑的时间要多久,与其这样还不如跟我们一起敞开拥抱,我们既不颠覆你,你也给我们持续共同捆绑,一起让助力车企成长。

车企客户对于可交付、性价比、可靠性、功能安等要求很高,四维图新20多年持续跑下来,这方面绝对是被车厂验证过的,而不是仅仅靠资质。

钛媒体App:前两年出现了车企“灵魂论”,咱们在地图数据上跟企业合作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顾虑,可能有一些企业,他觉得如果你给我提供的产品是一个黑盒的话,他就会非常不放心。咱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孟庆昕:现在实际上就是前期跟我们合作的车企都知道的,就是你的数据还是你的,我只是你的保险箱,这把钥匙在我的手上。我是资质企业,我替政府去监管政府想要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和个人敏感信息数据,现在数据安全法上个信和地信这两个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这把钥匙在我手上,我是在保险箱里进行了合规处理后,我给你使用。

说白了这个数据也不是你车企的,个信是乘用车车主的,用户的地理信息是国家随时可调用的,车企也不能调用。我们是通过我们自己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理解,进行数据偏转、加密和脱敏,再给到车企,这是我们要干的事。

钛媒体App:前两年关于车企自研的声音还是很多的,从您最近的亲身体验来看,车厂对自研的这个态度有变化吗?

孟庆昕:比如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中领头的一家,原来全产业链都讲自研闭环,现在变成全产业链可控,对于上下游能力,它认为符合需求的就快速补足,这也才使得它真的成为最早产业链开放的一家,现在成为头部了。我们认为相对来讲跑得慢的,甚至于说还在探索的,反而是把先机拱手让给了这种开放式企业的。 其实车企内部也是这样,谁快谁的成本好,我就选用谁。那这种开放的市场往往对于技术迭代是一个比较良性的。

钛媒体App:行业内有一种看法是,现在车上的座舱有一种特别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四维图新在智能座舱上有什么突破么?

孟庆昕:大家觉得座舱只是有语音交互,语义识别,给一个所谓的位置的调取、路径的规划,还有一些娱乐。我们现在无论是在丰田、雷克萨斯、宝马等品牌车内纳入了生活服务,基于用户的 LBS 的位置服务,可以在车里点咖啡、点外卖,将来不只是车内的一些活动,可以延展到车外,甚至可以提供日常的办公生活的服务。

手机现在还是要人为操作,它并没有更多的智能化,只是说购物会有一些推送,未来我们在车端会结合你的日常行为,把用户的健康管理起来,把用户的日常生活、工作日程管理起来。甚至用户到体检的周期了,它可以进行自动地提醒,或者用户车内坐久了,它可以给你放舒缓的音乐等等。

未来的智能化是会基于主动管理的机器人,而不是现在只叫智能化。这是我们接下来认为可以做的事情。我们有数据管理的权,谁掌握数据,谁才是未来 GPT 和 AI 的王者。光有平台没意义,一定要基于数据,才会有相应算力和训练。包括最早的自动驾驶,所用的仿真,你没数据怎么去仿真,路测成本高,时间周期长,waymo就是靠这个一骑绝尘。对于我们来讲,就目前国内对于数据的管理区域,确实是我们跟其他友商相比的优势。

作者|韩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