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林80条商业思考:有些事死了也要去做,有些事死了也不能去做
导读:本文梳理了秦英林在创业30年的过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这80条商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直接地理解,为什么秦英林可以领导牧原从22头猪起步,穿越周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本文梳理了秦英林在创业30年的过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这80条商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直接地理解,为什么秦英林可以领导牧原从22头猪起步,穿越周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田姗姗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养25头猪而致富的故事。
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农村少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启发,也想养猪来改善穷苦家境。在他的鼓动下,父亲用辛苦赚来的800元建了养猪场,买来20头小猪仔。农村少年自学养猪知识,当起了小“猪倌儿”。不曾想,一场瘟疫让这些猪仔毁于一空,损失近2000元。
农村少年自责不已,内心暗暗发誓,“我要上农大,学习畜牧养殖技术,将来要养猪!”
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唯一的保送大学的机会,通过高考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学习畜牧兽医专业。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全国,很多体制内的人开始“下海”经商。
1993年,正在国营肉联厂工作的农村小伙儿决定追随年少时的志向,毅然辞去“铁饭碗”工作,回老家河南农村,借钱养了22头生猪。
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了。全村的人都不看好这个年轻人的决定,“他是不是在发疯,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非得回来养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年轻人是打算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养猪,而非延续传统农村的散户养猪模式。
30年后,年轻人把这22头生猪做成了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2年出栏的生猪数量6120.1万头,超过德国一个国家的数量,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数量。
这就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牧原股份公司创始人秦英林的创业简史。他专注养猪30年,如今已成为中国“猪王”。
牧原股份自2020年起就成为国内“生猪第一股”,市值曾一度接近5000亿元。截至2023年最近一个交易日,牧原的市值回落为2345亿元,依然是“千亿猪王”。秦英林也连续多年成为河南首富。
牧原股份自2014年上市以来已连续9年盈利。2023年4月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牧原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248.26亿元,同比增长58.23%,这是自上市以来公司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净利润为132.66亿元,同比增长92.16%。
2023年以来,国内猪价呈现弱势走势,几乎所有上市猪企都陷入亏损中。不过,相比其他养猪企业,牧原的亏损幅度是比较少的,而且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盈利能力上升。
2023年一季报显示,牧原股份一季度营业收入241.98亿元,上年同期182.78亿元,同比增长3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8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1.8亿元。
猪价波动是生猪养猪产业的常态。养猪产业时常面临瘟疫、饲料、环保、土地、资金等诸多难题,几乎每隔4年就会经历一个“猪价周期”,一般都是这样的情况: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猪价周期”的背后,是一个高度散户化、供求波动剧烈的完全竞争市场。每轮“猪价周期”都会有很多家养猪企业被淘汰。所以,养猪产业的进入门槛并不低。
猪价上涨时,万达、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巨头都曾跨界进入养猪业。2014年,王健林宣布投入10亿元养30万头猪。结果,他发现养猪太花钱,“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啊?”每10万头猪的投资额超过1亿元,还要考虑节节上涨的饲料、疫病防控和人工成本。最后,万达放弃养猪,理由是“养猪投资太大”“利润太低”。2018年,碧桂园公开招聘养猪专家,还成立了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但至今没有公布其养猪进展。2020年猪价再次上涨,万科收购了一家养猪企业,开始跨界养猪。至今,万科也没有公布其养猪进展。
由此可见,养猪是一个耗资巨大、专业性非常强、管理精细、技术密集,而且周期波动频繁的产业。
牧原自1993年创立至今30年,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猪价周期”,一步步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这期间,秦英林也从一位不懂养猪的农村小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他还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把中国典型的散户养猪模式升级为现代化养殖产业,走向集约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养猪生产管理可以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后台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云平台直接管理生产一线。养猪产业早已成为融合多门学科的高科技新型农业,进入门槛非常高。
为什么牧原股份能穿越一个又一个的“猪价周期”,成为生猪养殖行业龙头?秦英林做对了哪些关键性决策?
企业和企业家本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秦英林做出的3个关键决策中找到一些答案。
1
一体化模式确保食品安全,规模化持续降成本
专注养猪30年,秦英林始终坚持保证食品安全的底线,他从一开始就强调“养猪就是养良心”。牧原的猪肉也成了国内“放心猪肉”的代名词。
2022年春节期间,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前夕,北京市确定了221家点对点的生猪供应商,其中牧原旗下子公司就占了198家,接近90%,可见牧原猪肉是安全、绿色、营养的。
为了确保质量始终如一,秦英林建立了“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即自建养殖场,自配饲料、打疫苗、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屠宰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这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一体化的优点是,通过统一管控,提高疫情防控水平,确保出栏生猪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期坚持可以建立竞争优势;但缺点是,短期内难以快速规模化,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压力大,抗周期性差。
因为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几乎每隔4年就会有一轮周期,大规模养猪会面临两大难题:资金难题,保证足够的资金,做好前期投入和运营周转,用来购买种猪、购建猪舍、购买设备、饲料等;其次,在疫病防控、药品残留控制、育种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令人佩服的是,在循环往复的猪价周期中,秦英林很好地解决了资金和技术两大难题,并通过规模化不断降低一体化模式的成本,既保证了质量和食品安全可控,又能持续盈利。
开始养猪之后,经过两年反复摸索,秦英林在1995年走通了养猪的整个流程。之后,他果断向银行贷款150万引进1万头猪,正式开始大规模养猪。
大规模养猪,最大的风险是疫病,这是秦英林高中第一次养猪时就学到的教训。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疫病净化,并通过技术创新做好生猪健康管理。
基于之前的养殖和防疫病的经验,他自己摸索建立了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规定除了饲养员,一般人不得靠近猪舍;去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养猪场和兽医站学习,回来给自己的员工做培训;坚持不用瘦肉精,用自己学过的营养学理论精心配制饲料,最终让猪一天能长一公斤肉;他自己研发了双曲砖拱结构猪舍、液体供料系统、自动化养猪饲喂设备技术、猪舍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规模化养猪的质量。
1999年,猪场存栏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头,第一次大规模养殖成功了。秦英林开始想办法扩大规模。
2000年,秦英林成立了南阳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开始公司化运营。
2000年到2023年,秦英林扩大规模的一个大胆战略是,敢于逆周期扩产能。
当猪价下跌、行业进入困难时期,其他猪企会收缩规模,秦英林会想办法逆周期扩大产能。
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猪价周期走弱,猪价下跌,饲料成本上升,新希望在内的多数猪企陷入亏损,牧原公司却是“万红丛中一点绿”,少数赚钱的企业。2010年,牧原趁机扩大养殖规模。自2010年开始,牧原的生猪出栏量倍增,2010年出栏量为35.90万头,2014年达到185.90万头。
规模扩大的结果是,牧原的毛利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度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平均毛利率为22.14%,牧原达到37.77%;2012年度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1.34%,牧原为27.23%。
2014年,牧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融资难题得以解决,秦英林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一体化经营的牧原通过技术在业内最早控制住猪瘟的影响,当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101.1万头。2020年,牧原卖出1800多万头猪,首次超过温氏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2021年,牧原出栏生猪4026万头,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截至2023年6月,牧原的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5.55元/公斤,是上市猪企中唯一一家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下的企业。
全行业养猪成本普遍在每百公斤1200元,牧原可以做到每百公斤比行业成本低上100-150元,“别人亏钱时它能挣钱,别人挣小钱时它能挣大钱”。
2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靠信用和担当获得大量融资
艰难时刻能否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最能考验一家企业的价值观和一位企业家的战略定力。
牧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三个关键时刻,秦英林都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最后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个关键时刻是2000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猪价下跌。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瘦肉率,行业内很多猪企都用了瘦肉精。但秦英林坚决不用瘦肉精。因此,牧原的养殖成本高于同行企业,卖价也高于同行企业。结果,牧原的生猪根本卖不掉,造成大量积压,亏损一天天增加。
当时一个猪贩子找到秦英林:“我免费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全部包销,收购价每公斤还涨3毛钱”。秦英林一口回绝,“不行,即使仪器检测不出来,我的良心也能检测出来!”这个拒绝让他每年少赚了200万元。
秦英林明令禁止员工使用瘦肉精。
“谁用,我开除谁!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为了提高竞争力,秦英林开始研究在不用瘦肉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瘦肉产出率的健康养殖方法。他把养猪场搬到清澈的水源旁边,让猪喝纯净的泉水,让猪吃优质的小麦、豆粕。
他亲自带领团队研发提高瘦肉率的大豆饲料,最终研发出独门的秘方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并开办了饲料厂,专门用来生产自己猪场的饲料,开始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牧原的生猪瘦肉率不断上升,销量开始有了起色。2005年,牧原养猪厂每年出栏的生猪数达到20万头,秦英林个人资产超过了1亿。
2006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不使用瘦肉精的牧原生猪引起了公众注意,《东方时空》还特意对秦英林做了专题报道。之后,绿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猪一炮走红,中联肉食、天津宝迪、上海五丰等大型肉类食品公司纷纷成为牧原的客户。
2007年,牧原生猪出口日本。日本企业向牧原签订了1000吨的采购合同。之后,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向牧原采购生猪。2008年,牧原出口的生猪达到20万头,居全国第一。
2009年2月,作为养殖业代表,44岁的秦英林受邀到中南海给《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在会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到秦英林的时候,还亲切地称他为“学士猪倌”。
第二次考验是2006年。当时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国家对不良资产剥离处置。这意味着,牧原当时向银行借的2450万贷款,只需要走一个流程就可以不用还了,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牧原正在扩张急需资本的时候,不用还几千万的贷款,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但秦英林坚持还这笔贷款。他说,“国家有国家的政策,我有我的主张,银行打包处置,企业不用还,中央政府就得还,中央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再这样做下去,会乱了风气,使一些人心生幻想,从贷款的第一天起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还这笔贷款,银行还敢贷款吗?我们还敢存款吗?”
当时公司副总劝他:“秦总,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养猪十几年没有挣这么多钱。”秦英林却说:“我坚信,总会有一年,我们会一年挣2000万。”
就这样,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秦英林依然选择了还款。2007年底,牧原陆续还清了贷款。
秦英林并没有想到,坚持还款的这一行为,日后为牧原的发展壮大埋下了关键性伏笔。不过,在这之前,他还做了第三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2009年夏天,牧原所在的河南老家内乡县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田地的麦子无法及时收割,导致麦粒发芽了,根本卖不出去。农民们都很心急,一年的收成白忙活了,但又没有办法。为了帮农民卖芽麦,县长找到秦英林,问牧原的生猪吃不吃芽麦,能不能采购农民的芽麦。
农村出身的秦英林真心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便向县长保证,牧原会按高于当年国家规定的正常收购价来收购芽麦,做成猪饲料。为此,他还向银行贷款2亿多元,租赁场地,购置设备,雇佣人员。但是,当他把收购来的芽麦做成饲料喂猪时,猪只吃了两天就不吃了。
一时牧原内怨言四起。但秦英林没有后悔。他说:“收购芽麦,是我们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如果企业因收购芽麦而倒闭了,请大家在我的坟头立上牌子,写上‘因收芽麦而死’!”
秦英林不相信猪不吃芽麦做的饲料。他蹲在猪舍里观察和研究了一天一夜,发现猪真的不吃,只是用嘴拱拱,就扭头卧一边去了。原来猪不愿吃粘稠的饲料。秦英林把芽麦做成烘干的颗粒,才解决了这个难题。谁曾想,2010年,全国猪饲料价格大涨,牧原从农民那儿收购了大量芽麦做猪饲料,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大幅下降。
秦英林在这三件事情上表现出的诚信和勇于担当,赢得了当地政府和银行的信任,也让牧原之后的融资上市之路走得相对顺利。
2010年,牧原想要扩建新的养殖场,却苦于没有资金。这时候发生了在秦英林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2010年,经济压力迫使我们找银行贷款,可是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的养猪人哪里有银行愿意支持?而当时却发生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中信银行找到我,说给我们一个亿,我说我们没有抵押物,他却说:“我不要抵押物,我要信用。”紧接着又有多家银行以“信用”抵押贷款给我们,2012年我们拿到了6个亿的支持,还没上市时,资金便超过了很多上市企业。
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效应,哪怕时至今日,10年之久,这件事依然在发酵。
大家为什么支持我?是我讲诚信吗?是盈利能力强吗?不是,这背后除了行业的红利支持,还有取舍分明的价值观。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取向引导下产生的行动,不论是还贷款还是收芽麦,都没有与“未来做交易”,可就是这样的凭心而做,让我们左右逢源。
有了资金的支持后,牧原规模得以翻倍扩张。2010年,牧原生猪出栏量仅为36万头,营收4.45亿元。到2013年,生猪出栏量增长至130万头,营收达到20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元。
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拥有牧原股份55%股权的秦英林夫妇,也首次成为了河南首富。
3
坚持技术创新
牧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养猪技术创新史。
既要保证质量和食品安全,又要扩大规模、持续盈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秦英林从一开始就坚持技术创新来养猪。目前,牧原已形成育种、营养、兽医、智能化、养猪清洁生产等20大技术,累计申请专利1953项,攻克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难题,助推养猪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每次参加行业会议,秦英林都会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详细介绍牧原在这30年的技术创新。
比如,在疫情防控方面,在牧原30年的养猪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疫情。牧原成立之初,秦英林就组建兽医团队潜心研究猪病。近五年,牧原累计财务投入30亿元,猪病检测投入9.2亿元,建设130个实验室,2022年普查样本6200万份,有力推进疫病净化。目前,牧原打造的猪病控制系统“天网工程”,已经打通蓝耳病、回肠炎、萎鼻等重大疾病防控技术路径,实现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的标杆成绩。
在猪饲料方面,牧原通过技术创新,连续多年国内饲料成本最低,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猪饲料中很大一部分成本是豆粕的成本。早在2000年,坚持不用瘦肉精的秦英林就自研出健康且成本低的低蛋白日粮。在不影响生猪生长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剔除饲料中多余的非必需氨基酸,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发酵氨基酸,大大降低豆粕使用量。多年来,牧原的豆粕使用量占比约为行业一半,这让牧原在国际豆粕持续涨价中建立了极大的成本优势。
2021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领域使用的配合饲料为1580万吨,其中豆粕的平均用量占比为6.8%,远低于社会养猪豆粕用量水平17.7%,相当于减少豆粕用量130万吨。通过测算,一头猪少消耗豆粕24.5千克,折合大豆可节约31.4千克。同时,一头猪还可减少1.5千克的氮元素摄入。这一技术如果能推广至全国,每年可实现氮减排98万吨,节省大豆进口2000万吨、土地资源1.5亿亩。2021年,秦英林向全国公开了牧原的低蛋白日粮的配方,此举不仅可以助力养猪产业降低成本,还能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在种猪育种方面,牧原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的育种,摆脱对进口种猪的依赖。牧原从1999年就开始布局生猪育种的“种子计划”,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来,致力于培育更适合中国环境的种猪品种。自2020年起,牧原已为行业提供了122万头种猪。目前公司已成立11个专业生猪育种公司,拥有23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和规模居行业前列的核心种猪群。
在环保方面,牧原实现了绿色养猪。创业之初,秦英林就投入资金和人力研究环保技术。他坚信,养猪是一种生态产业,可以做到零污染排放。目前,牧原实行“养殖—沼肥—绿色农业”的种养循环模式,建立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环境管理机制,实现粪水资源100%利用,零排放;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在养殖方面,牧原建立了智能化养猪的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养猪业创新融合,牧原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截至2023年初,牧原目前已经研发出各类智能装备技术30余项,累计服务猪群规模超6000万头。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投入,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减少了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猪群提供了清洁的生长环境,一举多得。
秦英林有些自豪地说,“现在养猪已经从过去的小农经济手工劳动,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智能化迈进。”
下文梳理了秦英林在创业养猪30年的过程中的80条商业思考,包括5个部分:创业、战略、经营、管理与人生选择。这80条商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直接地理解,为什么秦英林可以领导牧原从22头猪起步,穿越多个周期,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一
关于养猪创业
1.养猪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2.我要办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做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家,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趟过困难这条河,前面就是一片天。
3.绝不能让一头病猪流向社会。(2018年非洲猪瘟全球肆虐,秦英林对牧原下的“死命令”。)
4.不行,即使仪器检测不出来,我的良心也能检测出来!谁用,我开除谁!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2000年,瘦肉精喂猪已成为行业的一种潜规则,秦英林却严令禁止员工使用。这一年,牧原的猪肉因为瘦肉率不达标,导致生猪销量大减,再加上牧原没有用瘦肉精导致成本下不来,牧原的猪肉售价高出市场均价0.1-0.2元/公斤。当年牧原亏损200多万元。)
5.当初我们是亏损了200多万,但正因为我们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后来才会有每年5000万以上的超额利润,还有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项目的合作机会。
6.无论什么产品,在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同时,对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才符合美好生活的需求。
7.20年前,我也是个大学生,更懂得一个大学生的价值。当年我放弃铁饭碗,不比今天的大学生心里挣扎得更厉害?如果大学生成为新兴农民,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8.自强自尊,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经营有集余,退出能善后,让养猪人活得更有尊严。
9.我们要求成功,一定向内求。无论是别人的指责还是企业自身遇到的坎坷,都是企业自己造成的。向外找原因,必将是重复执行;向内找原因,我们才能避免这些坎坷。
10.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行为!(2014年,牧原在深交所上市。)
11.企业不还钱,这不是好的风气,别人咱管不了,但牧原要还。这笔贷款的钱是国家的,必须还。我们担起的是一份责任,不是负担,是在修自己的路。(2006年,中国农业银行进行上市股改,拟剥离部分资产并打包处置。当时牧原在农行存量贷款为2540万元,可以设法完善手续后免去这笔贷款,但秦英林选择在2007年底还清贷款。)
12.人要有良心,企业也要有良心,现在是我们报答党和政府的时候。再说,农民是养猪业的上游生产者,牧原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民有难,牧原不能坐视不顾。(2009年小麦收购期间,牧原所在地内乡县遇到了连阴雨,小麦发芽,市场无法收购。在这一关键时刻,秦英林找到县政府表示,牧原愿意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秦英林贷款2亿多元,租赁仓库,敞开收购,农民们送来的芽麦,都现款全部收购,并且按当年国家规定的小麦收购高价收购。)
13.我们做企业的,就是要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伸手相助。如果企业因收芽麦而倒闭了,就在我秦英林的坟头立上牌子,上面写上“因收芽麦而死”!
14.2010年,经济压力迫使我们找银行贷款,可是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的养猪人哪里有银行愿意支持?当时发生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中信银行找到我,说给我们一个亿,我说,我们没有抵押物,他却说:“我不要抵押物,我要信用。”之后,又有多家银行以“信用”抵押贷款给我们。2012年,我们拿到了六个亿的支持。还没上市时,资金便超过了很多上市企业。
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的效应,哪怕时至今日,10年之久,这件事依然在发酵。
大家为什么支持我?是我讲诚信吗?是盈利能力强吗?不是,这背后除了行业的红利支持,还有取舍分明的价值观。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取向引导下产生的行动,不论是还贷款还是收芽麦,都没有与“未来做交易”,可就是这样的凭心而做,让我们左右逢源。(2019年12月14日,秦英林在2019中国饲料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15.所谓有红利的时候,往往带出逐利的战略思维,就是跟风,最后都是掉火坑。一听说养猪利润高,很多老总都找我说要养猪,怎么劝都劝不住,两三年后不说话了,咬着牙把猪场卖掉,多少钱都卖掉,根本就养不好。(2019年12月14日,秦英林在2019中国饲料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16.我们的规模成了全球的第一(在2021年),但我们的质量可不是全球第一。我们要对标全球最高的、最好的丹麦养猪水平。从简单的指标来分析一下,牧原现在的水平可以说跟丹麦相去很远。影响成本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丹麦的猪吃了2.6斤的料长一斤肉,我们是3斤左右才能长一斤(肉)。
17.商业的大道一定是于艰难处取胜,在难以获利的地方获利,持续地发力,特别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死磕技术和管理,那么我们就会缩小差距。同时,差距就是机遇,中国养殖水平和全球水平的差距,这就是机遇。风险就是机会。
二
关于战略决策
18.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以往的印象中,生猪养殖行业被不少人认为脏、乱、差,没有技术含量。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生猪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手工劳动到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化。
19.未来一到三年,牧原将深耕养猪主业,死磕技术和管理,缩小中国养猪水平与全球水平差距,推动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迈进。(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
20.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农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是有可能打破猪周期,实现猪肉价格的平稳。
21.我们一直是敬畏周期,但是绝对不去做短期的预判,或者说我们内部叫拦截,我们不做这些赌博性的拦截。我们在高峰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来平抑低谷时候的利润。周期的拦截和期货这是两个相反的行为,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我们说顺其自然。(2022年6月参加行业会议的讲话)
22.中国养猪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驱动发展阶段,即将结束;逐步进入第二阶段——成本领先阶段,依靠装备、技术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未来到第三阶段是价值创造,依靠品牌价值获取合理稳定利润。(2023年3月秦英林接受媒体采访)
23.牧原养猪,得益于好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依靠技术创新,走到了规模世界第一。
24.牧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养猪技术创新史。通过30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养猪离不开技术创新。
自1992年创建以来,牧原构建自身核心技术,探索出种、料、康、养、智、洁、宰等二十大钻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攻克了生猪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养殖、养猪环保等一系列难题,不断破局立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企业发展。
25.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具体可从智能化、育种、疫病、营养、环保等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化养猪;二是坚持自主育种,突破种猪限制,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疫病净化,对标丹麦先进养猪水平,打造高健康猪群;四是加大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向无豆日粮进发;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26.研发之路并不容易,从研发到应用之间有着很多弯路,但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闯关,才敢有“我们当让世界同行看一看,中国人有没有、能不能养出这样的好猪”的底气。
27.2018年发生非洲猪瘟,国内大家的猪死的连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彰显出牧原不缺种猪。我们的猪只要是母的拉出来就是种猪。这就是我们积累了20年的(优势)——全社会缺种猪,我们不缺。关键是我还向我们的邻居好朋友用肉猪的价格卖种猪。
28.我们育种做了20多年,我们是和国内国外育种专家沟通过的。只有牧原让国际社会种猪大咖们无奈,因为只有牧原不引他们的种。我们是从邻居家的猪里挑出来,自己育种。结果是,现在从基因到表达都知道,(育种)与环境有关系。(2022年6月参加行业会议的讲话)
29.我们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还要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来。不是要说创一个什么新品种,是要做一个在中国环境下,更适合发展的品种。(2019年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专访)
30.自主育种也是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牧原集团从1998年就开始布局生猪育种的“种子计划”,坚持把“猪芯片”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把肉盘子端在中国人手里。截至2023年,牧原集团已经成立11个专业生猪育种公司,拥有2300多名专业育种人员和规模居行业前列的核心种猪群,具备为行业年供3000万头种猪的能力,摆脱对进口种猪的依赖,走出了一条生猪育种产业化、市场化之路。
31.目前降成本对于行业来说比较艰难,但世上最长的路是从知道到做到,越艰难越有价值,公司对此很有信心,这也将带来新的机会。(2023年5月18日,秦英林在牧原股份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的讲话,此时猪价持续低迷,牧原陷入4个月亏损现状。)
32.碳中和减排是我们头部企业和有能力的企业一定要做的事。减碳减氮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背后是,你有人有资本,你有资本培养人,你有这个人养技术,你创新的成果来引领行业的发展让我们社会更美好。(2022年6月参加行业会议的讲话)
33.科技创新是被逼出来的,一开始,小的创新为的是节省成本、提高利润。一步步走到今天,方方面面的创新,都是为了给企业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34.创新是一匹骏马,也是一匹烈马。你靠近它就会有风险,驾驭它需有胆有识,技能过人,百折不挠,要死磕,死磕到底,你才能驾驭这批烈马。摔一跤不干了,摔两跤就不干了,那算白摔了。
35.创新试错的代价和管理失误,这两个合起来我们每年都有70亿到80亿的损失,去年(2022年)和前年(2021年)都有。这个量代价太大。所以,创新,说起来,那么辉煌那么美妙,实际背后是无限的风险,满满的心酸。我提出一点,必须是一把手承担创新的损失和管理短板带来的一个损失,除此之外,所有人都担不起。(2022年6月参加行业会议的讲话)
三
关于经营
36.牧原发展从1992年开始,从专业户成长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现在已经从传统的养猪模式,走向集约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把中国典型的农村养猪升级成为了现代化企业。
37.信息化技术可使养猪生产实现四个最小颗粒度管理,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物联网云平台可使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协同作业,让后台技术人员直接管理生产一线。
38.信息化带来扁平化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我们在网上随时能看到(一线情况),直接打电话叫他。
39.我们经常在经营层面讨论问题,其实背后更要抓运营,抓生猪成活率,抓人的效率、物的效率。企业经营的精力应该向下走,去找现场管理中的问题。把养猪遇到的种、料、康、养、舍、人、资、管、发、财等20项,都作为研究的技术目标,推动底层研发,实现智能化。
40.过去我们是有好的饲养员,现在要逐步改成机器人,谁来管理机器人,就是工程师。未来,我们要有跨界工程师来操控机器人,未来的猪倌儿就是智能机器人。
41.规模是看着走的,不是想出来的。只要能发展就向前发展,发展不了就停下来,顺其自然,不强求,没目标。
42.在生猪健康管理技术方面,牧原建立了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向无病、无针、无抗迈进。
43.搭建世界前列的兽医技术平台,推进疫病净化。
牧原成立之初就组建兽医团队潜心研究猪病,目前有兽医研发及猪群健康管理人员1.1万余人,近五年累计财务投入30亿元,猪病检测投入9.2亿元,建设130个实验室,2022年普查样本6200万份,有力推进疫病净化。
牧原打造的猪病控制系统“天网工程”,已经打通蓝耳病、回肠炎、萎鼻等重大疾病防控技术路径,实现批次育肥日增重1137g的标杆成绩。
44.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牧原以养殖场为中心,依托粪肥资源,推广“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施肥,着力提升周边土地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实现粪水资源100%利用,零排放;同时促进农业节本、农民增收、农产品提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45.猪粪怎么处理?这个简单,做成有机肥。然后,污水怎么处理?沼气发电。现在绿色能源会和其他地方合作,原来不挣钱,现在沼气发电开始盈利了。最后,这个粪水怎么办?我们的粪水全部还田,这个循环利用,零排放。也就是说,猪吃到嘴里面的所有东西,长成肉和排出的尿,全部再利用一遍。特别是粪水和尿,这个一点都不浪费。
46.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肥料厂。2021年,牧原与内乡县政府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总规划建设6.7万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建成6000余亩,年底将建成1万亩,该项目由5名大学生高效管理运营,2022年小麦亩均产850斤,实现增产增收。这一模式的创新有以下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养猪生产的沼液肥,大量减少化肥使用;二是农民有持续稳定收益;三是吸引大学生人才回归农业,振兴农业;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
47.我发现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是由内向外输出的,做不好,那就是内部能力问题。企业内部能力的发展有四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技术能力,有技术才有“干”的可能;第二个台阶是管理,猪场变成小企业,小企业变成中型企业,管理要跟上;第三个台阶是战略不能出错;第四个台阶是行业生态的成熟。(2019年12月14日,秦英林在2019中国饲料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48.技术能力,人才、产品质量、疫病防控、合规合法执行政策以及环保都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技术能力影响到盈利能力与现金流,一个企业的退出,就在于盈利能力弱和现金流短缺。
49.一个企业现金流断缺绝非偶然事件,而是管理失控导致的持续不盈利。
50.管理是发展的第二道门槛。企业所有的管理体现于成本,也就是体现于盈利,盈利不好,就要面临退出的结局了。未来0-5年(2019-2024年)我们需要面对的就是盈利能力低、现金流短缺,而不仅仅是非洲猪瘟(2018年)。
51.第三个台阶是战略。如果管理的坎迈过去了,这个时候战略不能出问题。什么是战略出问题?今天下午讨论的时候,大家说钱都让卖饲料的赚了,卖饲料的可说他们没赚钱,说钱让杀猪的赚了,你看双汇杀了一千万头猪,赚几十亿,一头猪赚几百块。其实并不是这样,双汇的杀猪环节实际卖的是什么,是食品加工,赚的是包装箱、赚的是肠衣。这就涉及了文化主导的价值取向,是奔着为社会服务来做?还是听说这个行业有钱赚来做?
跨行取利源于我们的自身能力,这就是第三个台阶。文化主导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向内、向能力方面发展来挣钱才是正道,做到专业、专注、死磕,这是未来5-10年,谁会退出。
52.第四个台阶要看行业生态的成熟,质量上乘,管理完善,成本趋同,供需平衡,价格平稳,生产效率同高,装备先进精良。焦点在于创新变革慢,最终我们盈利为弱,现金流衰竭,10年后要来看这些事情。
53.由此总结,退出者的四道关口:
第一关技术——专业人才,疫病防控,环保合规,生产配套。
生于时代,退于技术。
第二关管理——成本领先,发展靠红利,持续靠管理。
成于团队,止于管理。
第三关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创造价值,不逐虚利。
专业专注,死磕技术,增益其所不能。
成于文化,溃于战略。
第四关生态——行业成熟,生产有序;供需平衡,利润低微。
贵乎领袖,成于同仁!
54.企业如同一棵大树,分为表、中、底三层。显性的表层是大树的枝干叶,对于企业来说是环境变化、经营成果、运营模式等;隐性的中层是大树的根,对于企业来说是现场管理、系统建设、技术路径的构建;而看不见的底层才是“元点”,是大树生长所需的水、营养,对于企业来说是创新成果、科学发现、底层知识等。
要搞企业创新,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领导人的心力与精力必须放在企业的底层元点上,而不是放在企业的经营表层上。(2019年12月14日,秦英林在2019中国饲料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四
关于管理
55.品质是我们的生命,养猪先养良心。
56.生产成本高低就是企业的生死线。
57.如果公司哪一天失败了,第一个原因就可能是成本太高,企业经营由于不能产生经济利润而导致退出市场。
58.养猪行业,只有实现成本领先,才有竞争力。
59.饲料是养猪业最大的成本,我们持续研究低蛋白日粮技术,用氨基酸替代豆粕,豆粕用量占比低于行业的一半,成本大幅降低。
60.我们每公斤要比当地的猪肉贵2美元。(2008年,牧原的生猪出口达到20万头,远销日本、美国和法国等国家,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61.自律和自信,是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62.要用文化基因战略,用价值观约束野蛮成长。
63.什么是野蛮成长?我们的成长都是比较快的,我把它称为“中国式成长”,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合规矩”“野蛮”,好不好先干起来再说,在干的过程中修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确实无榜可循、无标可依,我们中国就要用中国的文化基因指引价值观。
64.战略选择挣什么钱,不挣什么钱,绝不是蝇头小利之取舍,背后是生死抉择;务必铭记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事一定要做,什么事绝对不做,于心中要有明晰的界限,清晰的原则;事业态度一定是:不浅尝辄止,要潜心专研,深耕;有行业担当甘付出,敢于做那些徒劳无功的事,为行业做贡献;社会责任:知行合一,坚守原则,有诺必践,履行信约。
65.自律自重,做到养猪无污染,环保无隐患,提升生态效益;生产更高标准的安全食品,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服务好社会,让人们能够享受丰盛人生。让养猪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66.无论企业发展到哪里,找政府部门办事,不卑不亢,你一次不办,我二次再去,二次不办,我三次再去……你真不给办,我就把事放下来……坚决不做“外圆”的事。
67.企业遇到的难解,其实不是人才和创新的问题,而是机制出了问题,是老板个人和以老板为代表的团队境界出了问题。
68.创新、人才、机制、境界4个层面是行业、企业都要具备的竞争思想,其中:
创新能给企业的管理技术带来直接的成本下降;
人才能让企业把不可能做成可能,可能把不可能化为成功,这是人才的价值;
机制能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汇集在一起;
最后是企业家的境界、团队的境界。
69.人才如水,企业如船,水涨船高。
70.在运营层面,要设立排序:机制第一位,人放在第二位,创新放在第三位,最后是执行力。
71.执行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把美好的愿景、方案化为现实,是企业运营的最大障碍。
72.“全员反腐”这个管理创新是要把污金重奖举报人,10万块钱以下全部奖励。如果超过10万的,累计晋升。这样一来,我们就是对所有的管理都实行全员反腐,从廉洁诚信,违章违纪,滥用私权,用自己亲属,弄虚作假,比如,猪死了不报,想要个好业绩等等,这都举报。管理创新要全方位。(2022年6月参加行业会议的讲话)
73.企业的发展壮大与社会需求脱不了关系。所以,社会需求的存在,才是企业能够持久生存下去的理由。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由此,我们的企业才有了“三个不争”和“三个有利于”:
“不与政府争条件、不与农民争利益、不与员工争薪酬”;“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社区生活、有利于牧原可持续发展”。
74.如果公司创建者总是那么高屋建瓴、总是那么一语中的,公司的人总是听老板的,老板永远正确。这就坏了,有一天老板突然出车祸了怎么办?老板入狱了怎么办?为了股东们,在还能好好干活的情况下,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五
关于人生选择
75.我要上农大,去学习畜牧养殖技术,将来要养猪!(秦英林高中时期对养猪产生兴趣,并立志为养猪事业而拼搏。1983年,他放弃了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参加高考考进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
76.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深知贫困的折磨,父母的辛苦,只要我们尽其所能,就一定能带动大批贫困家庭过上正常人的日子!(秦英林在企业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77.先定下自己的目标,然后拿一支笔画出5年后你的模样,比如高管的样子、有车子、有房子,比如你在未来三年,要当多少个留守孩子的“临时家长”,给孩子哪方面的爱……一切,你可以尽情想象,然后,你就照着这一目标去奋力前行。
我靠的正是这种方法。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想地图。过去我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目标,今天都如愿以偿了。
78.财富的积累聚合社会八方资源,财富不属于个人,不属于企业,而属于社会。只为自己肥,那是猪的理想;只有回报社会,才是财富的终极归宿。
79.承担社会责任不一定是要等企业成熟了、人老了再去做,而是要随心而做,不分大小,该做即做。
80.勇于担当,难免会有风险,但你总不能为避免风险而不去担当……有些事,就是死了,也要去做;而有些事,就是死了,也不能去做!
参考资料:
1.《靠养猪狂赚1500亿:介绍一下河南首富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邱处机,2022年6月
2.《牧原秦英林:世上最长的路是从知道到做到,越艰难越有价值》,畜牧人网站,2023年
3.《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从技术元点发力,实现业务底层突破,推进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
4.《秦英林:中国第一“猪倌”炼成记|棱镜》,2020年
5.《“内方外正”秦英林》,企业观察家,2017年09期
6.《秦英林:谁会是退出者?》,2019年中国饲料经济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7.《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推进智能化养猪》,中国企业家杂志,2023年3月
8.《秦英林:“千亿猪王”找到法门》,中国企业家,2023年1月
9.《牧原“狂飙”,秦英林的义利取舍》,新肉业,2023年1月
10.《秦英林:企业遇到的难解,不是人才和创新的问题,而是机制出了问题》,新肉业,2022年3月
11.《秦英林“深湾会”内部讲话: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要死磕,死磕到底》,新肉业,2022年6月
12.《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让贫困户分享企业财富》,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