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清华教授:中国芯片增长主要靠外资,“中国制造2025”目标难以实现

来源:天蝎财经 发布时间: 2023-06-25 15:35:18 编辑:夕歌

导读:魏少军教授认为,2025年我国的芯片自给率基本上不可能达到70%,这意味着2025年的制造业目标也很难整体实现。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

第1个10年就是2015年到2025年,根据第1阶段的目标,第一个十年我国要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列。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芯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因为在现代工业当中,芯片是核心中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芯片更是决定着制造业的升级能否成功,决定着我国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当中,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而根据我国的有关目标,到2025年左右,我国的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芯片这个目标也是为了配合2025年制造业目标而进行的,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一环。

为此过去几年时间,我国一直在加大对芯片行业的支持力度,除了推出各种政策之外,还专门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扶持国内相关芯片产业的发展。

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我国的芯片产能已经处于全球前列的位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241.9亿块,产能位居全球前列。

但与此同时,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规模也非常庞大,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达到5384亿块,进口总金额为达到4155.79亿美元,集成电路占我国进口总额比重高达15.30%。

 

根据我国集成电路的产能以及进出口数量来推算,目前我国的集成电路自给率其实还不到45%。

尤其是在高端芯片,特别是14纳米以下芯片而言,目前我国自给率更是非常低,目前14纳米芯片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10纳米以下更是完全依赖进口。

也正因为半导体自给率相对比较低,尤其是高端半导体自给率很低,所以有一些专家就认为想要实现2025年中国制造目标很难,甚至给国产芯片泼了一盆冷水。

前几天在一次论坛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其中一个内容提到,到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很难达到70%,这意味着2025中国制造业目标很难实现。

那为什么魏少军教授这么认为呢?他列举了几项数据。

第1项数据:国产半导体企业的产值占比低,市值低。

最近十几年,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确实非常迅猛,产能不断扩大,全行业销售收入已经从2004年的81.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156.2亿元,增长62.3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9%。

而同期,全球半导体年复合增长率只有6.39%,相当于我国半导体的增长率是全球的3.1倍左右。

但从整体来说,目前国产半导体的产值仍然是偏低的,比如2022年,国产芯片的销售收入以价值计算仅占国内市场需求的41.4%,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仅为13.6%。

另外从半导体企业的市值来看,跟国际一些头部企业的差距也很大。

比如截至2023年4月30日,创业板和科创板135家半导体企业的总市值为只有30825亿元,而英伟达的市值已经达到10,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7,0000亿人民币左右,相当于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135家半导体企业的市值连英伟达一半都不到。

第2项数据:中国半导体增长主要靠外资企业。

过去十几年,我国的半导体产能增速确实非常快,这点不可否认,但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增速明显比外资慢了很多。

根据魏少军教授研究的数据,创业板和科创板135家半导体企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4.7%,但远不及外资企业30%的增长率。

另外魏少军教授还提到,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芯片制造发展较快,但实际上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在华企业贡献。

第3项数据:我国半导体企业的研发强度不高。

半导体产业是非常烧钱的一个行业,尤其是在高端芯片研发方面非常烧钱,而且短期之内还不一定见效。

通过观察一些全球顶级芯片企业,可以发现他们每年的研发投入都是非常多的,研发强度也非常大,比如2022年英特尔研发投入达到175.28亿美元,英伟达研发投入达到73.4亿美元,台积电的研发金额达到54.7亿美元。

反观国内的一些半导体企业,研发强度跟国际一些顶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根据魏少军教授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62家科创板芯片企业的研发支出约为29.1亿美元,平均到每家大约是0.47亿美元。

如果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去对比,那差距更大。

按照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行榜的数据,美国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支出在总销售额当中占比高达18.75%,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7.6%左右。

第4项数据:国外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封锁。

对于我国半导体产业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目前研发强度比较低,最关键的是很多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度比较大。

而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加大对我国半导体设备的限制力度,比如ASML最顶尖的EUV光刻机不能向我出口,前段时间日本又出台措施,从2023年7月1日起禁止向中国出口23项先进半导体设备。

在这些进口设备被禁止后,这会对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短期内国产设备很难替代上来,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也正因为如此,魏少军教授认为,2025年我国的芯片自给率基本上不可能达到70%,这意味着2025年的制造业目标也很难整体实现。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面对特殊的环境局面,面对反全球化的大背景,很多产业都有可能被重塑,这时候想要维持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还是得脚踏实地从基础科研做起,不能急于最近几年或者10年的目标,更要专注于未来20年甚至30年以后的长期目标,当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了,我相信各种卡脖子的技术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