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深港合作进入“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阶段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3-04-03 09:46:15 编辑:星尘语

导读:深港合作是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的典范,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意味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从“点”向“面”展开,有了更大的空间载体,深港有望打造大湾区“连片科技带”。

深港合作进入“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阶段

文|谢来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2017年初,樊纲院长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比较及宏观研究,提出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观点(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在《开放导报》2017年第4期)。所谓“双转型”,即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特别提到,香港应加快由“国际金融中心”向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发展。2021年10月,香港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在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支撑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6月30日,习近平主席考察香港科学园时对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两点希望”,其中之一是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笔者认为,深港合作是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的典范,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意味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从“点”向“面”展开,有了更大的空间载体,深港有望打造大湾区“连片科技带”。同时也意味着深港合作由以前海合作区为载体的“金融合作”,进入以“前海+河套+北部都会区”的“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阶段。

一、前海深港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科技元素不够

毫无疑问,自2010年国务院批复成立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来,前海推进深港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前海合作区已经成为内地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根据深圳新闻网统计,截至2021年,深化深港产业合作方面,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5万家,实际利用港资占前海实际利用外资的92.4%,港交所、利丰、周大福、汇丰、东亚等一批知名港企在前海落户;累计向港企出让土地19宗,前海深港创新中心、前海深港基金小镇等投入使用。深化深港互联互通方面,贸易一体化更畅通,建设“海运国际中转分拨中心”和“离港空运服务中心”;跨境执业更加便利,建筑、规划等20多个领域人才通过登记或备案即可在前海执业,29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完成登记备案。拓展跨境金融合作方面,推动实现“六个跨境”,首家互联网银行、全国首家港资控股公墓基金公司、合资证券公司等落户前海,挂牌金融机构超过250家。此外,前海在打造一流法治环境、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方面也取得了优秀成绩。

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推进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香港本身也被国家赋予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重大使命。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回头看前海深港合作内涵中,科技元素还有待充实,这也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称《前海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战略背景。特别是前海扩区后,产业结构发展较大变化,战略新兴和先进制造业更加坚实,发展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显得更加迫切。

深港合作进入“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阶段

二、“深圳-香港”创新集群充分说明了深港科技合作的巨大潜力

以2004年6月深港签订《关于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八项合作协议(1+8协议)为起点,深港科技合作走过了探索期(2004-2010年)和加速期(2011年-2016年),进入到如今的融合期(2017年-今),“深港创新圈”、港中文深圳、前海合作区、河套深港合作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载体和园区平台相继落地,奠定了扎实基础。未来在北部都会区和深圳“双区”建设深入推进下,深港科技合作将呈现更多成果,潜力和想像空间巨大。这一点可以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每年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中对“深圳-香港”创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的分析中可以窥见。

笔者在过往文章《从“深港”到“深港穗”,创新集群演变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中对“深圳-香港”创新集群演变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并持续巩固全球排名第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是国内唯一一个跨行政区、跨边境的创新集群,其他创新集群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并无跨城跨境特征。第二,从“深港”到“深港穗”,说明深港的创新在外溢,广州和深港之间的“创新密度”越来越大,亦即创新活动越来越频密,三个城市的空间“被创新活动填满”。第三,“深港穗”创新集群“环湾+带状”的空间特点愈加明显。从空间上看,“深港穗”创新集群沿着大湾区东岸布局,总体呈带状(如下图),与美国的“波士顿-剑桥”、“圣何塞-旧金山”两个创新集群相似,也高度契合大湾区科创发展“两点两廊”中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深港合作进入“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新阶段

图  “深港穗”及其他亚洲创新集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片资料来源:《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1年报告未标出创新集群示意图。

创新集群是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趋势,“深港穗”创新集群的演变说明,深港乃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科技合作,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空间。

三、以“金融+科技”推动深港合作进入新阶段

2017年的湾区国际比较发现,国际金融中心都在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纽约建设“硅巷”打造美国东岸科技重镇,力求成为美国的“新科技首都”。伦敦近10年来打出技术创新的“新招牌”,伦敦老街逐步发展成为“硅环岛”,排在旧金山硅谷和纽约之后,号称世界第三大技术企业集群。因此,从战略层面考虑,未来推动深港合作应坚持“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并采取以下战略举措。

(一)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参考美国波士顿128公路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经验做法,争取国家部委和省支持,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以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企业、科研平台载体、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联动等方面谋划重大项目、政策和平台,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特别地,要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与广东省“10+10”战略产业集群和深圳“20+8”产业集群等结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资源“过河南下”,全力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香港科技创新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大型先进制造项目的支撑,这一点从新加坡的经验中可以看到。(详见文章《香港如何开启经济新篇章》)

因此,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深圳大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北部都会区,如设立数据中心、研发中心等;另一方面,可以在生物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深港优势领域,推动深圳企业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布局先进制造项目,与香港创新科技资源充分结合,提升香港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三)推动前海合作区与河套深港合作区协同联动。前海扩区后,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丰富了前海产业结构。如何将前海的金融、先进制造与河套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推动“金融+科技+制造”三链融合,形成更大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效应,需要全市统筹考虑。比如,今年9月,《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发布,未来应推动前海金融创新政策扩大至河套深港合作区。

(四)将河套深港合作区打造成为“中国科技特区”。河套深港合作区深度嵌入香港北部都会区,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发展保持衔接的战略通道,能够与香港共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因此,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为具有“自由+开放+数据”特征的“科技特区”。一是对合作区要素跨境流动作出特殊安排,实现“通关自由”。二是对合作区科技创新环境作出特殊安排,推动“研究开放”。三是对合作区信息跨境流通做出特殊安排,强化“数据支撑”。(详见文章《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建设河套深港合作区》)

深圳应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加快河套深港合作区规划出台,制定系统支持政策,打造与前海合作区一样的国家级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平台,形成深圳推进深港合作的“前海+河套”平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