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节能环保 > 正文

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周年 交易规模超110亿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 2023-07-17 10:26:21 编辑:诚富

导读: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正式运行2周年的重要节点。根据上海环境(9 790, 0 01, 0 10%)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公开数据,截至今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 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 3亿元。

作为助推“双碳”目标顺利落地、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碳市场自落地以来就承载了多方期待。尽管成交时间只有两年,成交规模已属于全球领先水平。

不过,由于全国碳市场还属于发展初期,目前仅有电力行业被纳入交易范畴,且从去年的成交量和成交单价来看,整体碳市场活跃度不高,去年成交量仅为0.51亿吨,成交金额为28.1亿元,相较前一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由于目前碳配额是由国家统筹发放,总量根据“历史法”或“基准法”,需要跟上一年的需求和产能情况挂钩。“上一年产能多,碳交易需求大,碳配额自然多,反之亦然。”

至于我国碳交易价格较低的情况,施懿宸认为,一方面,碳交易价格过高会影响企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碳市场缺乏金融属性,价格也不宜剧烈波动,调控在一个区间较为合适。“不过总体来看,价格趋势是往上走的”。

两年交易规模超110亿 市场仍缺乏金融属性

上海环交所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4日,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两年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3亿元。

据央视新闻日前报道,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履约率达到99.5%,应该来讲效果还是很好的。通过碳市场两年的运行,企业减排的意识明显提高,节能降碳改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尽管交易规模创新高,去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仅为0.51亿吨,成交金额为28.1亿元,相较前一年的1.94亿吨、84.88亿元相比有大幅度下滑。

对此,施懿宸向记者分析称,目前碳配额是国家发放,依据“历史法”或“基准法”并参照前一年的配额和交易量。“当时铜从2万元每吨涨到7万元每吨,类似的制造企业需求就非常高,第二年的配额自然就高。当产能下降,相应的需求也下降,配额就定的少,交易量自然也会有影响。”

也正是由于当前碳配额以免费发放为主,有观点认为这种方式不够市场化,影响了碳交易的价格发现。

在6月下旬举办的2023阿里巴巴罗汉堂数字经济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曾坦言,“我国碳市场距离预期目标很远,最大的问题就是配额免费,这种市场不可能对碳价进行正确定价。”

在施懿宸看来,目前我国碳市场缺乏金融属性。“之前有5家券商获准参与碳交易,但做得怎么样目前没有更多信息,所以整个市场是缺乏金融属性的。”

不过他同时表示,当前阶段碳交易价格过高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而且如果完全放开变成市场化,碳价很有可能会遭遇炒作。“目前政策是设定区间值的方式,来防止价格波动过于剧烈,从趋势上来看价格是向上走的。”

CCER如果重启 须警惕“漂绿”行为

除了受免费配额影响,目前仅有电力行业被纳入交易范围也是抑制碳价和交易活跃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关行业扩容的呼声日渐高涨。

记者注意到,近日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初步方案。据了解,其他被重点关注的高排放行业,如石化、建材等也相继召开了相关会议。

毫无疑问,如果碳市场进一步扩容,将对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产生积极影响。

至于哪个行业将优先被纳入,外界有不同猜测。对此,施懿宸认为,对出口竞争力影响比较小的行业被优先纳入碳市场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他指出,这与欧盟未来实施的碳边境税也会有一定关系。“一旦正式征收碳边境税,对钢铁、水泥、化肥等行业的冲击比较大。因为欧洲汽车产业涉及的钢铁很多是从我国进口。”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重启也被提上日程。作为我国碳市场两种最主要的交易产品之一,CCER自2012年上线,又在2017年被暂停交易至今已有6年。有观点认为,市场上的自愿碳减排供给量远低于需求量,如在此时重启,将可能直接带动自愿减排需求量的增长,从而增加碳市场的整体交易活跃度。

施懿宸认为,CCER可以让不是被控排的企业也有减排的动力,因为可以把碳排放权变成资产进行交易,何乐而不为。只是CCER不能泛滥,必须要指定一个标准,以及具有第三方的审查,否则就容易产生“漂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