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剧卷到海外:各大剧组都在拍狼人,演员价格已经涨到影视行业中流水平
导读:“突然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无数人蜂拥而至,好像不是在拍短剧,而是在捡黄金。”2023年底将至,出海短剧已然成为今年最火爆的内容风口。
近日,北美制片人贝利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从今年6月份起入局欧美短剧市场,仅仅半年内,就目睹到不少骗局,“骗投资人的钱,骗剧本,骗花絮,甚至把别人的爆款作品拿过来改一改,就说是自己拍的。”
先婚后爱、甜蜜复仇、豪门虐恋......有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11月,短剧出海大盘单月总流水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随着中式短剧风靡海外,行业乱象也接连涌现。
“短剧是刚刚爆发出来的,我们其实没有预料到在海外会这么火爆。”短剧概念龙头股、中文在线(30.610, 0.73, 2.44%)(300364)首席运营官杨锐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多位从业者透露,目前在洛杉矶的华人影视团队中,超过九成拍过短剧,导演档期普遍都排到了明年3月以后。
各种意想不到的套路也出现了,有说法曾称,只要通过国内短剧“AI换脸”,就能节约几十万远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观众。对此,短剧公司九州文化海外负责人刘金龙向记者坦言,目前AI技术尚不成熟,并未看到有厂商正式使用,离商业化还很远,“真是有人敢卖也有人敢信,谁会花钱看这个?”有导演向记者犀利质疑。
骗局多,不挣钱,短剧龙头也曾想放弃
“现在行业里浑水摸鱼的人太多,都想分一杯羹。”谈到如今有些卷起来的行业现状,贝利感慨。
最常见的骗局就是伪装成“爆款导演”的“二手贩子”。具体而言,把其他团队拍摄的短剧资料挪为己用,假装是自己拍摄的作品,吸引投资方后,再到社交媒体上重新寻找摄制团队,相当于“二手商”的角色,但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短剧的投资人往往在国内,而制作方分布在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等地,对于导演的具体信息和长相,投资人并不清楚,导致这样的骗局很常见,不少公司都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盗用了,但真要追究对方的责任,既费时间又费精力。”一家短剧制作公司制片人美兰告诉记者。
谈到具体的收入,美兰透露,“日入百万是肯定不存在的,只能说不亏。”目前海外拍摄团队的收入模式以固定比例的服务费为主,通常在总成本的10%-30%。海外短剧的拍摄成本往往在单部15万美元,也就是说,摄制团队拍摄一部剧,能拿到的整体收入约在1.5万-4.5万美元左右,这还要分给包括导演、制片、摄像等上下游。
作为国内短剧出海代表,中文在线旗下ReelShort曾超越TikTok,冲上美国iOS商店娱乐榜第1名。杨锐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司从2021年就布局短剧,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以为直接加个翻译放到海外就能变现,但事实上ROI(投资回报率)并不好。
杨锐志表示,此前曾因出海短剧的播放数据差,差点放弃,直到开始用美国本土演员拍摄短剧,“一开始也比较平淡,大概到了第八部的时候,现象级狼人题材短剧突然火了。”
刘金龙则坦言,平台方没有千万级的现金储备,不要进入出海市场,“目前行业发展还在初期,亏个百万、千万是常态,天天都有人亏钱。”
文化差异成最大难题
对于出海从业者而言,好剧本是最稀缺资源。
“在中国短剧里,常见到演员突然跪下来,一边说我错了,一边抽自己大嘴巴,这样的情节被称为‘爽点’。”贝利告诉记者,但是在海外,观众很难理解,甚至外国演员演到一半,还会去问导演,究竟是什么意思。中国编剧很难彻底融入外国文化,而外国编剧不理解什么是中国的短剧和网文。
“我经常说自己公司就是shit script factory(烂剧本工厂)。”贝利笑称,由于目前没人能摸清海外市场的爆款规律,什么题材火了,投资人往往一拥而上,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现在看到狼人剧本都快吐血了,很多人不知道海外狼人有ABO(编者注:Alpha/Beta/Omega,在欧美同人文学中常见的三种人设)的划分,什么都不了解,就瞎写,看着很生气。”美兰举例道,此前ReelShort平台上涌现出狼人和吸血鬼等爆款题材,导致各个剧组跟风拍摄,一时间北美的各大短剧剧组几乎全在拍狼人。
爆款狼人短剧《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
很多国产短剧钟爱的“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桥段,在海外也并不适用,“欧美观众更喜欢英雄主义,比如超人、蝙蝠侠拯救世界,或者是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对于赘婿类的剧情尤其不感冒。”美兰表示,在国内,霸总题材的影视剧往往配的是白莲花女主角,单纯善良,遇到困难经常有他人(往往是男性)伸出援手,但欧美观众明显偏爱大女主自我奋斗的故事,这些文化差异,导致好剧本目前非常稀缺。
适合剧情的演员也十分抢手。由于短剧往往是言情题材,需要主演颜值高、演技好,而短剧的收入往往不及影视剧,剧情逻辑性也不强,有点“龙傲天”,很多演员不愿意拍。贝利透露,目前短剧演员价格已经涨到了约400美元一天,接近于美国影视行业的中流水平。
“AI换脸”能省几十万?只是传说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最近在短剧交流圈里,出现兜售“AI换脸”服务的技术商,宣称只要对国内短剧进行AI换脸,就能“一键合成”海外短剧,至少能节约超30万元成本。
记者获取的一段90秒AI换脸视频显示,原本端坐在办公室的中国“总裁”,通过AI换脸,一键生成了海外总裁形象,而与之对戏的女主角,也变身成外国女子。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AI换脸的基本价格约为5万-10万元/部,此外对口型翻译还需要另外收费,整体打包价格约为20万元/部。以海外短剧15万美元一部的成本来推算,如果在国内自制短剧(成本约为50万元),再加上20万元的换脸费用,整体节约成本至少达到几十万元。
不过,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AI换脸短剧,目前更像噱头。
“这只是一个90秒的片段,如果全片都用AI换脸,很难实现口型和人物话语的校准。”美兰坦言,在她看来,AI换脸颇有点类似于“智商税”,因为短剧最吸引观众的是剧情和内容,而不是演员的脸。此外,换脸涉及到版权问题,背后有一定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目前换脸技术较为初级,效果也颇为粗糙,几乎不可能吸引观众付费观看。
尽管仍处草莽生长期,但短剧出海的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杨锐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精品化”是短剧在海内外发展的终极趋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短剧就是IP的衍生方式,而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
在刘金龙看来,目前短剧出海仍是新兴行业,大家都在摸索,1-2年内就会涌现头部企业,整个市场也会变成“赢家通吃”。“三至五年后,如果全球短剧市场能达到百亿美元以上规模,我们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将中国短剧推向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