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玩家越来越多,每斤近千元的培养成本仍是一个高门槛
导读:中国市场的人造肉玩家越来越多,近日,佰鸿未来科技集团推出了千升级细胞培养肉生物反应器产业平台。
细胞培养技术来自生物合成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未来食品生产技术。该技术能通过从活体动物体内采集全能干细胞或者肌细胞,在营养液中培养形成类似肌肉的组织,最后对其进行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形成符合大众口味的人造肉制品,即“细胞培养肉”。
人造肉的种类大致有两类,除细胞肉外,植物肉更为常见,而二者都属于替代性蛋白。目前全球替代性蛋白市场仍在持续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和Blue Horizon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5年,技术创新与监管支持可能使替代蛋白的消费量从2020年的2%大幅增长至22%,创造出将近3000亿美元的巨量市场;全球消费者食用的肉类、蛋类、乳制品和海鲜产品中,1/10都将由替代蛋白质制成。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全球蛋白人均需求量逐年上升,据贝哲斯咨询对蛋白质成分行业市场数据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蛋白质成分市场容量4044.64亿元,中国肉类供给缺口有3800万吨。
另一方面,传统肉类的生产涉及养殖、屠宰和加工等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空间,带来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人造肉更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细胞培养肉”之父马克·波斯特称,运用该技术理论上可以将一头牛制作的汉堡数量从100个增加到1亿个,也就是说使用的牲畜数量可以减少100万头,将有效减少碳排放。
近年来,细胞肉相关企业正在加速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家细胞肉公司。据美联社6月21日报道,Upside Foods和Eat Jus两家公司的细胞培养肉在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及美国农业部(USDA)的批准后,已正式获批进入美国市场,为全美首例。美国也成为继新加坡后批准细胞培养肉进入市场的国家,细胞培养肉在法规方面的进展已经在加快。
回看国内,细胞肉企业近年来不断发力。2018年,国内首家细胞肉培养公司Avant meats在香港成立。2022年,遇见味来(C FOODS)、极麋生物、CellX三家公司获得融资,11月底,细胞肉公司周子未来宣布其细胞培养肉首次进入百升级生物反应器试生产阶段,加快国内细胞培养肉进入规模化生产。今年6月,CellX千升吨级的细胞培养肉中试工厂即将落成,计划于近期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是中国首座千升吨级的细胞培养肉中试工厂。
政策方面,我国已将细胞肉发展提上日程。2021年12月,《“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将细胞培养肉研究列为下一个五年积极参与的前沿技术领域。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化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
而细胞肉要真正从实验室走上餐桌,还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由于技术难度相对大,细胞肉的价格仍然让人望而却步。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块2立方厘米的细胞肉需要15天左右的培养时间,每一斤的培养成本要超过千元。另外,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接受意愿普遍不高。据此前社交媒体平台发起的“你愿意使用人造肉吗”调查,近70%的网友表态不愿意食用人造肉。除此之外,细胞肉安全监管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使其产业化进程受阻。中国市场目前并没有细胞培养肉商品,尚缺乏对此类产品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