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地产行业,正面临二次探底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7-18 11:35:07 编辑:诚富

导读:不知不觉,已经到下半年了。年初疫情刚放开时,大家对于今年地产行业复苏都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可惜,大部分人只是猜中了开头,没想到两个月好日子过完,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总结一下上半年的行业表现,大概有几点:市场比预期要差、政策比预期要稳、纾困比预期要慢、房企现金流危机依然严重。

按照近期的势头来看,大家都在期待的史诗级救市,可能是不会发生了。甚至,下半年市场可能还有二次探底的可能。

市场比预期的要差

市场规模可能进一步萎缩

就连相对乐观的万科,在6月底的股东会上,也直接表达了市场的走势超出了预期。4月份开始,整个市场温度中断了2-3月的复苏势头,开始掉头向下,加速失温。

6月,整个行业度过了五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六月。没错,比疫情三年还要冷。百强房企单月新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8.1%!如果与2021年对比,下降幅度更是高达58.9%,寒冷程度可见一斑。

二手房市场更是成交同、环比齐跌,百城二手房价连续第14个月环比下跌,不少城市出现挂盘量积压。

事实上,二手房卖不动这件事,相较于新房市场冷淡,更容易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下,挫伤购房者信心。6月份,“免费送房”四个字,就被送上热搜。郑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出现了二手业主“免费送房”的新闻。也就是说,这些房源成交价已经至少回撤超过3成。

销售不畅,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房企拿地放缓。虽然上半年我们经常听到各地“土拍抢地”的消息,土地市场似乎一片火热。但这种印象完全是幸存者效应,只属于核心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块。

从整体上看,上半年,土地成交建面同比下跌了37.43%,较去年下半年,则下跌了71.5%。要知道,去年的土地成交量,本来就已经在前年的基础上,减少了接近1/3。

土地成交量少,加上开工率的持续低迷,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的新开工量和新房供应量,会进一步下行。新项目减少,对于地产人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政策比预期要稳

大力度救市可能性不大

市场虽然冷,但是政策还是非常稳。上半年,各地方政府在公积金、降首付、优化限购、购房补贴等各个方面,频出政策。6月,5年期以上LPR下调了10BP,但是政策的边际效果却越来越弱,对新房销售几乎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提振。

不少人都在呼吁“救市”,各种小作文也在不断炒作,预测即将出台史诗级的房地产“一揽子”救市政策。

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层面依然是非常稳的,并没有看到大动作出台的迹象。尤其是最近出台的几个新政策,可能还在提醒我们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一是监管部门延长“金融16条”的有效期限。原本在今年6月就到期的政策举措,延长至明年年底。也就是说,在金融层面对房企的救助,原本打算半年结束战斗,现在要做好再奋斗一年半的准备。给行业输血的管子,一时半会儿还不能拔。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政策制定者们已经重新调整了心理预期。行业真正的拐点,可能还在2024年年底。

二是降低存量房贷方面,有所松动。7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虽然说,目前只是一个表态和喊话,具体操作方式和调整力度,都还要看各家银行怎么落地,但也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对于目前有房贷的业主来说,多少是个好消息。降低存量贷款,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社会面消费意愿不足的困境。但是政策主要影响整体经济层面,对地产行业的影响有限。

而且,在同一场会议上,央行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情况的定调是这样的——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随着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在一季度较快释放,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4月以来,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房地产市场情况在房地产信贷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也就是说,2、3月的市场“小阳春”是例外,4月份以后的市场,才是常态。如果下半年,没有更大的市场滑坡,出现更大力度救市政策的概率,可能也不会很大。

纾困进展比预期要慢

风险还要时间消化

自从去年年中“停贷潮”风波之后,“保交付”就成为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八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等出台专门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提供2000亿规模的专项借款;11月,央行又提出2000亿保交楼无息再贷款。政策和资金层面上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今年上半年,房企也在加大力度“保交楼”,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体进度比预期中要慢。据百年建筑网组织全国各地1114个项目进行的保交楼进度调研,截至5月全国保交楼项目交付比例约为34%,且各地区分化明显。交付比例最高的华南地区达到56%,西南和华中地区,仅有15%、16%。

最主要原因,就是落地过程中,大量项目实际已经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超融现象非常普遍。真正符合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数量占比其实很低。目前优先审评的都是当年交付的项目,也就是说,已经交付的34%项目,基本都是相对比较好啃的骨头。剩下的基本上是,开发周期长、剩余货值不足、没有充足抵押物、滞销的“老大难”项目,盘活难度非常大。

这些项目的风险化解,还需要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充分博弈,以及更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保交楼”工作在接下来,才正式进入深水区。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各方智慧的考验。

房企现金流危机依然严重

下半年又有偿债高峰

去年年末,房企融资端政策放松,但是民营房企融资难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缓解。上半年,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为2965亿元,同比下降30%。各个渠道的融资规模,同比全部下滑。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设置的融资条件,对各类型房企不平均。融资开闸仍仅限于优质房企及白名单房企,针对这些房企,金融机构可以突破集中度管理要求出资。而多数民营房企尤其是出险房企,则融资依然非常困难。

以信用债为例,上半年国央企的发型占比达到90%,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央企占比30.1%,地方国企占比59.9%。民营房企的占比仅为5.8%。央企、国企、民企的占比,约为5:10:1,相较去年的情况,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融资困难,加上销售阻滞,导致今年3月以来,不少大型房企债务违约率陡然上行。从去年开始席卷行业的“展期潮”,不仅没有平息的趋势,甚至展期时间越来越长。2020年,房企债券最多展期12个月,而今年上半年,房企债券平均展期已经达到23.4个月,最长的甚至展期5年多。

深陷流动性危机,加上楼市低迷,导致房企很难重新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融资困难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上半年,上市房企估值普遍走低,房企通过定增进行股权融资的能力减弱,甚至出现多家千亿房企排队退市的现象。

境外债权人对内房企的耐心也逐渐降低,资本离开地产的倾向加剧。6月汇丰就与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发生接触,龙光和合景泰富两家内地房企很可能因为102亿规模的债务,被迫失去货值高达300亿港元的优质资产。让本就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进一步雪上加霜。

然而,下半年房企还将面临较大规模的债务到期。前期集中的展期事件,也进一步加大了下半年的偿债压力。可以说,接下来,民营房企的现金流危机依然非常严峻。房企债务违约的新闻,短时间内还不会从我们耳边消失。

小结

从这些方面来看,基本可以判断,下半年的市场依然不容乐观。7月前半个月的市场表现,也基本上符合这个趋势。

加上7、8月本来就是楼市的传统淡季,如果政策托底力度不足,市场信心恢复不理想,市场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对于房企来说,可能需要尽快抛弃幻想,更加务实地做好下半年的策略铺排,迎接新一轮的市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