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贷款营销乱象 违规中介为何屡禁不止
导读:多名金融消费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反映近期被部分银行贷款营销电话骚扰的情况。
记者调研了解到,此类营销电话大多来自贷款中介机构,他们假借银行名义介绍、办理贷款业务,从中收取中介费用。多家银行提示金融消费者注意防范风险,应向官方渠道核实营销信息。
冒用银行名义营销
记者尝试打通一个贷款中介人员电话,对方声称是招商银行(33.810, 0.08, 0.24%)某支行直贷中心贷款经理,可提供低息贷款,需带上身份证等材料到线下网点做信用测评,并进行面签。
记者按照该中介人员引导来到位于北京十里河地区的营业地点。该办公地点并非位于招商银行某支行内,而是在距离招商银行某支行1.4公里远的一栋写字楼里。
该中介营业场所内没有任何与招商银行有关的标识。在记者的质疑中,该中介人员改口道:“我们是和招商银行合作的贷款机构,主要负责招商银行和其他多家银行贷款业务。”
随后,记者来到十里河周边的招商银行营业网点,该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没有与任何中介机构合作,而且我行信用消费贷产品都是线上的,如果有利率优惠活动,会在告知客户后,在系统中直接发放优惠券,没有线下面签流程。”
此外,记者也咨询了多家被贷款中介冒名较多的银行。工商银行(4.950, -0.05, -1.00%)表示,我们通常不会给客户打电话,就算要打一般会用95588的系统电话或座机电话。
电话号码从何获取
贷款中介机构以银行名义将客户诱导至其营业场所后,以评价信用资质帮助匹配银行产品为由,获取消费者身份证、征信报告、资产证明、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在推荐贷款产品后,提出收取1%-5%不等的服务费。
当记者向贷款中介询问从何处获得的电话号码时,多家贷款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和整个北京市银行系统联网,只要开通过信用卡或在银行有过贷款记录的人员电话都可以查到。
对此,记者咨询了多家银行,他们均表示没有所谓的信息共享系统,银行端不会泄露任何客户电话等隐私信息。华夏银行(5.860, -0.07, -1.18%)某贷款经理告诉记者,这些中介机构获取客户电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在刷一些社交软件、视频软件的时候,搜索或浏览过借贷相关信息,会被一些贷款公司捕捉到。如果注册过某些小贷APP,那么信息被泄露出去的风险就更大。此外,贷款中介公司也会和房产中介、物业公司、装修公司等渠道合作,挖掘近期有大额开支的消费者。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批量购买到电话号码,而没有客户其他信息,所以就通过海量打电话方式锁定客户。”上述贷款经理补充道。
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日前,建设银行(6.390, -0.12, -1.84%)黔西南州分行、长沙农商银行、平邑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发布声明称,未与任何第三方贷款中介机构或个人合作,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假借银行名义介绍、办理贷款业务,均为违法行为。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除公布收费项目以及合同约定的利息(含罚息)外,无需缴纳中介费或其他任何额外费用。
此前,湖南银保监局在“3·15”期间发布风险提示称,某些组织或个人冒用银行名义进行贷款营销宣传的情形,涉嫌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醒广大市民、金融消费者注意防范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多数贷款中介都是轻资产公司,投入成本低,回报高,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而且多数违规中介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即便被监管查处,也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张。今年3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此外,部分违规中介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不与客户签订任何合同,不留下真实的电话号码等信息,这导致很多客户在投诉或起诉时无法提供充足证据。
监管部门建议,如办理贷款业务需认准银行官方渠道、正规营业网点,可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确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