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现场演示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葛均波院士称科学进步不能仅靠商业驱动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 2023-05-27 10:40:38 编辑:夕歌

导读:5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第17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演示了一台国产远程机器人辅助下的冠脉介入手术。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第17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演示了一台国产远程机器人辅助下的冠脉介入手术。

在上海世博中心的会场里,葛均波现场遥控操纵杆,为身在中山医院的一名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手术。手术全程较为顺利,这也是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未来向临床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葛均波手术使用的这台机器人由中科院的工程团队开发,是医工结合的又一案例。葛均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手术演示只是展示了手术机器人未来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种可能性,尤其是将使得更多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受益,但产品要最终走向临床,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过程。

“其实我认为今天的手术机器人更应该称作一个设备,而不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应该会思考、有触觉,能够在复杂场景下精确识别病变,还可以对治疗方案提出选择建议,能与医生进行交互。”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两年多前,葛均波曾在海南博鳌演示了一例西门子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途灵(CorPath GRX)辅助下的冠脉介入手术。不过,就在两周前,西门子医疗决定暂停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业务。这一决定让很多国内从事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企业和投资人对未来的方向产生了犹豫。

对此,葛均波认为,手术机器人研发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下。他表示:“科学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商业来驱动。企业有盈利的压力,一个东西开发出来如果不赚钱,那么就会被停掉,但企业如果不投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技术没有前途了?也不一定如此。科学的进步还是要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尝试来推动,不能完全是趋利的。”

葛均波认为,手术机器人今天之所以还很难在临床上普及,很有可能是方法和设计上存在问题,机器人的水平还不够高。他相信随着研发人员对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的技术发展,机器人的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升。

“机器人未来一定是会比人类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让手术达到标准化和同质化,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对于某些疾病治疗的标准。”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葛均波看好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应用前景,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尽管存在伦理方面的挑战,需要逐步规范,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难以阻挡。

在谈及当前最热门的ChatGPT技术时,葛均波透露:“我们也在与几个团队合作开发语音辅助系统,希望很快就能有产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