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深圳生物育种技术改变传统农耕模式 “洁田稻”成心头好 科学种田更省心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 2023-02-13 17:18:10 编辑:夕歌

导读:“让种植更轻松”的洁田模式,正是在这里诞生,推广至全省全国,目前累计试验示范面积150多万亩,助力更多粮食产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让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拥有了更多自主权。

■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吴亚男 苑伟斌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位于光明区迳口村的育种基地内,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的科研员早早行动起来。大棚内,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插入泥地,齐整划一。科研员仔细观察并记录秧苗生长各项数据。大家你一言我一嘴:“别看我们种植的亩数不多,‘农忙’可不输农民。”

“让种植更轻松”的洁田模式,正是在这里诞生,推广至全省全国,目前累计试验示范面积150多万亩,助力更多粮食产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让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通过种业创新攻关,已获得洁田模式、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等多项育种技术重大突破,为种业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种一季稻只需除一次草

不用育苗、不用插秧,一个人一天能将“洁田稻”种子直播进60亩的稻田里。生长期只需喷一次除草剂。收获时节,稻田整齐干净,不见杂草。

如此省心、省时、省力的种田模式,让来自深圳的“洁田稻”成为广东雷州农户的“心头好”。“这几年种田轻松了许多,不仅解决了烦人的杂草稻危害,每亩地还能增收近400元。”杨家镇村民们对洁田稻赞不绝口。

“洁田稻是指具备抗除草剂优势性状的水稻。它与配套的除草剂使用,通过机械化播种,可一次性除尽杂草。在产量不减的前提下,洁田稻能让农民更省时省力地完成田间劳作。”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唐晓艳告诉记者,洁田稻技术为水稻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通过把分子育种、品种改良、农药施用和农业机械等技术整合起来,农民们种田更轻松。

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水稻技术,洁田稻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为了这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唐晓艳和团队默默奋斗了13年。

2010年,唐晓艳和团队把100多公斤诱变的水稻种子播在60多亩试验田里,收获了12吨种子,他们将其中2吨种子播到田里,在小苗期喷洒除草剂,最后得到了一株抗性水稻。“这株水稻的后代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比美国同类水稻的抗性要高出好几倍。”唐晓艳说。

有了抗除草剂的水稻材料后,唐晓艳团队又向着另一个目标奋进:培育出同时具备更多种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她与国内30多位育种专家合作,开展杂交育种工作,经过6年多时间,终于培育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抗除草剂新品种。

“漫长的攻坚期需要巨大投入,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光明区政府及市市场监管局、市科创委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最终挺过来了。”提及漫长的技术攻关期,唐晓艳不无感慨。

2017年,唐晓艳团队将洁田稻带到湛江,在雷州一位近70岁农户的田里作种植示范。这位农户对洁田稻不相信,勉强同意拿出4亩地做实验,并要求唐晓艳团队承诺兜底所有损失。

“到收获季节,4亩洁田稻长得整整齐齐,田间干净漂亮,每亩产量将近1100斤。大爷自己种的4亩地,杂草稻丛生,每亩最多约200斤收成。大爷一下子就服气了。”唐晓艳回忆道。

农作物新品种只有走进广袤农田,才能真正发挥效益。2018年,市作物分子设计研究院成立了产业化企业——深圳洁田模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洁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之旅。

“洁田稻已经在湛江实现了大规模种植,仅雷州种植面积就已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深圳洁田模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雷说,洁田推广成效显著,很受种植户欢迎,种植面积连年翻倍增长,并从广东走向全国。去年,全国种植面积达95万亩,每亩为农民增收150-300元。今年,还将有3个洁田稻品种在汕尾陆丰开展试验示范。

一亩田当一亩半用

一块大田,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和谐相处,共迎丰收。这是洁田科技公司的抗除草剂玉米新品种带来的“新景观”。

一直以来,中国大豆产量低,80%—90%大豆依赖进口。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是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完善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

该模式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除草难。

“玉米和大豆不能兼容同一种除草剂,导致田间管理成本增高、作业效率降低,也难以机械化作业。”唐晓艳告诉记者,团队开发出玉米抗除草剂玉米新性状,进一步与国内玉米育种家合作,

培育出抗除草剂玉米新品种,让玉米能和大豆抗同一种除草剂,有效解决了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除草难题,让一亩田能当一亩半来用。

抗大豆除草剂的玉米种子的出现,为大豆玉米间作现代化种植提供了解决方案。“将洁田玉米育种技术与我国智能农机创新予以综合集成,可以解决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多方面问题,这种模式能全方位大面积在中国推广。”唐晓艳说。

目前,5个洁田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省审,洁田玉米和大豆间作万亩实验示范获得全面成功,每亩为农民增收400至600元,成为国家农业农业部的主推项目。

唐晓艳期待能运用科技改变传统农耕模式,让农民种地更轻松、更高效,收获更优质、更高产的粮食。

育种产业体系初长成

在唐晓艳团队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项颇为重要的“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袁隆平院士生前曾称赞,这套技术是“3G杂交育种技术”。

在“广三系”的命名中,“广”字一方面是指这项技术是团队落地广东后在一个广东优质稻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另一方面也是指“广三系”的杂交范围非常广泛,突破了传统三系杂交水稻技术中恢保关系的制约。

唐晓艳介绍,传统杂交育种技术普遍采用“二系法”和“三系法”。在传统育种中,一个优秀的育种家培育一个优质三系或二系不育系,至少需要5至10年。而利用“广三系”育种技术,一个普通的育种人员按照制订好的步骤和流程,只需3年就能培育出一个优质的不育系材料,而且还能实现批量生产。

“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从该研究院落地深圳开始进行,用了5年多时间即研发成功。在动辄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现一次育种技术革新的农业育种圈里,这样的研发速度可谓惊人。这项被袁隆平称赞的新技术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率从5%提高到95%以上,同时避免了对光温的依赖性,可靠性显著提高。

近年来,深圳农业在人才团队培育、创新技术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方面不断提升水平,初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育种产业体系,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及机构,在深圳逐步走出一条生物育种的高端农业产业化之路,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