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让中国人吃上好大米!”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3-02-13 15:32:42 编辑:夕歌

导读:从事了几十年水稻育种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说:“我国水稻的良种攻关,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干不好这件事。”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里雨曦 实习生 周子煜张若琳

水稻在中国人饮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神农时期,稻就被列为“五谷”之一。一万多年前,先民们开始野生稻的驯化过程,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

如今,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水稻良种攻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经过几代人努力,我国高产水稻育种成绩斐然,我国的水稻品种不仅做到种源基本自给自足,良种覆盖率超过96%,在育种科研水平和单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从事了几十年水稻育种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说:“我国水稻的良种攻关,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干不好这件事。”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虽然取得一定成绩,我国水稻育种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优质稻和先进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实现了三次飞跃,还是要有忧患意识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的多个指标,在全球均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以上,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2021年,我国稻谷平均单产达到474千克/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2011年以来,我国稻谷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

水稻产量的增加与育种工作分不开。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稻育种实现了三次大飞跃。

第一次突破是矮化育种。1956年,广东省农民洪春利、洪群英发现并育成了矮脚南特;1959年,我国水稻育种家黄耀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育成了矮秆品种广场矮,较国际早了近10年。

矮化育种增产效果显著。据统计资料,1970年我国水稻单产水平达到3399.2千克/公顷,相比1950年每公顷产量提高了1291.8千克。

第二次突破“三系法杂交水稻”也是中国率先取得成功,并至今处于世界领导地位。据统计资料,1990年我国水稻单产水平达到5726.1千克/公顷。

第三次突破则是超级稻培育。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水稻研究,开启了新一轮水稻良种革新大幕。

胡培松认为,经过三次突破,我国的水稻育种体系在单产、人才资源、种质资源、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他同时提到,我国水稻高产育种虽然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但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对比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带给我国水稻突破性的发展,超级稻的影响力还不能说是跨越式的。”胡培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近些年在水稻育种方面,其他主要水稻种植国家成长速度不断加快,例如澳大利亚、埃及、美国等国家。

“育种人要抱有忧患意识,在超级稻等育种方面早日实现新的突破。”胡培松说。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解决了温饱,下一步要吃上好大米”

水稻育种工作的忧患意识不仅要体现在产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

“过去我们专注于解决温饱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品质重视不够。随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逐渐稳固,下一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优质稻的育种,让中国人吃上好大米。”胡培松说。

谈及好大米,胡培松提到了日本大米、泰国大米。

据统计,日本商品化的稻米品种有250多个,排名前五位的水稻贡献了60%以上的产量,优质稻种有越光、一见钟情、阳之光、艳姬、秋田小町等。

这其中,号称“世界米王”的越光大米自上世纪50年代育成后,至今仍是日本第一大水稻品种,覆盖日本35%的水稻种植面积。

“越光大米有其特点,不仅品质高,在产量和品种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胡培松说。越光大米颗粒晶莹,垩白度小于1%,蛋白质含量在6.4%左右,直链淀粉含量低于20%,稻米粘度高。蒸熟后,大米香糯柔软,富有弹性,细腻并有微甜口感。

我国并非没有类似的优质稻米品种。从研究结果来看,最著名的稻花香2号,学名五优稻4号,就是在我国东北黑土地上培育出来的优质稻米,这一品种在口感、直链淀粉含量、晶莹度等方面,均不输于日本越光大米。

“但与越光大米相比,我国五优稻4号的产量不高,易倒伏,出米率也偏低,且可种植范围仅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胡培松认为,优质稻的评判标准复杂,仅靠口感、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性状等几项指标,不能完全评判稻米的品种优劣,需要在理化指标和品种稳定度、产量方面,体现更高的要求。

▲2022年5月2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长兴村,农民操作农机进行水稻插秧(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好消息是,“我们现在逐渐搞清楚了差距究竟在哪里,也就能够确定努力的方向。”胡培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目前我国几个南方籼米品种已经可以比肩泰国香米,育种科研界目前定下的目标是,在三年内争取育成粳稻能够比肩日本越光、籼稻能够比肩泰国香米KDML105的品种。

如何实现新突破

如何实现优质稻育种的新突破?胡培松给出的一大关键词,是技术创新。

“我们的种质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胡培松看来,我国已收集保存大量稻种资源,在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国家中期库保存8.6万份资源,在水稻起源与演化、功能基因组等方面居国际领先。如何加强对现有资源开展系统、规模化的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发掘出具有育种重大应用价值基因,助力育种水平提升,是目前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2022年7月21日,在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苏廖村,农民在整理水稻秧苗。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2021年,胡培松所在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始了对于现有水稻种质资源表型、基因型等的规模化精准鉴定,以此来提高未来科研育种的效率,通过梳理现有资源,助推水稻育种跨越式发展。

除此之外,胡培松还特别提到了新兴生物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在他看来,生物育种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学科交叉,将加快推进新品种的育成。

胡培松认为,目前国内的育种技术,学科交叉不够,“十四五”期间,国内将启动“生物育种专项”,这是农业领域唯一的重大专项,希望将学科交叉的新育种体系搭建纳入其中。

胡培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国际领先的育种技术将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引入到传统生物育种中,传统育种、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矮秆育种和杂交水稻技术属于传统育种技术,现在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已经进入到了利用新技术参与生物育种的4.0时代。这提醒我们,需要尽快走过2.0到3.0的爬坡阶段。”胡培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