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力发展水稻优势产业 小站水稻品种培优助农民增收
导读:“金稻919”的成功培育、推广是个缩影。依托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天津市已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新品种17个,进一步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优质稻种销往全国。
“来,你尝尝。”
李树增从热气腾腾的锅里盛出一碗米饭递过来,米粒油亮饱满,一挑粒粒分明,夹一筷送嘴里,香、糯、甜、润。
“这就是‘一家煮饭,四邻飘香’的小站稻。”天津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稻专家王胜军说。
“我带着合作社的老伙计,7000多亩地全种了小站稻最新品种‘金稻919’,产量、收入都不赖!”李树增是天津市津南区人,原产于津南区小站镇的小站稻,是天津最广为人知的品牌之一。
名气大,种植小站稻前些年却越做越小。鼎盛期种植面积曾达20余万亩,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衰落,至2003年,全市仅11万亩。“这有水资源不足的原因,也有当时粮价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稻种品质相关。”王胜军坦言。
“传统杂交水稻一般选两个亲本杂交,我们为了兼顾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和口感,从上万个水稻亲本材料中精细确定了3个亲本进行杂交。同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把香味基因、抗病基因、品质基因等关键性状优良基因全部锁定。”天津市农科院研究员刘学军介绍,他从2011年开始带领团队利用南北气候差异,通过“南繁北育”的方式,加快育种进程,“育种一般周期为8至10年,我们团队只用了6年。”
新稻种培育出来,正赶上天津提出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大力发展水稻优势产业。
“我们是借上东风了,市里在育秧、种植、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方面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但种了30多年水稻,从学会种稻那天起,就知道‘好吃不高产、高产不好吃’。”李树增说,“刚听说‘金稻919’时,咱也犯嘀咕。”
得知农民的顾虑,王胜军拉上他们来到育种基地。“一见这稻子脱了壳,米粒透亮,秸秆也结实得很,咱心里就有底了。”李树增说,自己当时就作出了决定。“真没想到,‘金稻919’亩产最高能到750公斤,出米率更是达到了七成多。”
“种了新稻种,区里又派专家给大伙儿培训,按专家的建议,为了不丢失大米的营养成分,我们一直都是有了订单才开机器加工。”李树增说,“政府还把附近的排污沟渠都给治理了,并大规模疏浚耕地沟渠。通水那天,我们两口子天没亮就在地里等着,别提多高兴了。”
“金稻919”的成功培育、推广是个缩影。依托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天津市已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新品种17个,进一步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优质稻种销往全国。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2020年跃升至8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50万吨,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日前,天津市又发布了2021年小站稻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今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并配套出台多项措施。
“种子好,政策好,咱们中国人的饭碗稳得很!”李树增乐呵呵地说完,转身同老伙计去地里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