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广西肉牛种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来源:老文秘网 发布时间: 2023-01-28 16:37:14 编辑:夕歌

导读:广西肉牛种源种类丰富,具有抗逆性强、品质好、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培育新品种不可或缺的原始素材,在广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广西肉牛种业现状及发展肉牛种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罗潜 文信旺,3* 韦明松 肖正中,3 李秀良,3 赖景涛 李绍波 谭日宝

(1.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1;

2.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广西来宾 546100;

3.广西牛羊产业创新团队南宁肉牛综合试验站,广西南宁 530001;

4.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河池 547199)

畜禽良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良种上。广西肉牛种源种类丰富,具有抗逆性强、品质好、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培育新品种不可或缺的原始素材,在广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广西肉牛种业现状及发展肉牛种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1.1 肉牛种质资源品种丰富

广西地方牛种资源丰富,我区地方品种牛具有抗逆性强、肉质好、耐粗食、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拥有南丹黄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富钟水牛等优良地方品种,其中有5 个当家牛品种已经录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此外,在百色、崇左、桂林、河池等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小规模放养本地黄牛的农户,是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业的重要资源和培育新品种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素材[1]。

1.2 水牛资源基础数量庞大

广西水牛饲养量在全国位居首位,养殖水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2019 年广西牛存栏310.8 万只,其中,水牛124.77 万只。全区水牛杂交改良普及率不高,年繁殖率仅为40%,远低于黄牛规模养殖场杂交改良的繁殖率。目前,全区水牛养殖大部分以农户散养为主,存栏在100 头以上的规模育肥场很少。水牛群体存在基数庞大、零星分散、繁殖率不高、饲养水平低等现象,但这也是广西可以利用的发展肉牛产业的“富矿”,也是让我区肉牛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获得长久竞争力的一个宝贵资源。

1.3 肉牛种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大型动物新品种选育周期一般为28~35 年。在单胎动物中,牛是最难进行品种选育的,每次怀胎只有一个,且必须是母的才能继续进行品种选育,因此,牛的选育周期非常长。全国肉牛种业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相对较少,广西地处西南地区,肉牛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广西肉牛种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制约我区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各牛场为了满足种源需要,有很多牛场到山东、新疆、贵州、云南等地引进架子牛和种牛,由于长途运输综合征(应激)处理技术不成熟或处理的方法欠妥,牛只运回来后出现死亡情况[2],给肉牛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阻碍了广西肉牛产业的发展。

2.1 广西基础母牛存栏不足

广西目前能繁母牛存栏数量相对紧缺,无法为全区肉牛种质资源开展遗传改良提供良好的群体基础,进一步影响了新建大型肉牛场的正常引种,小规模养殖户也出现无牛可养的情况。各牛场为了满足种源需要,要到山东、新疆、贵州、云南等地引进架子牛和种牛。2020 年,广西肉牛存栏343 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67 万头,排名均居全国中下游,低于云南省和贵州省。

2.2 水牛资源利用不充分

近几年,全区发展肉牛产业,把大部分关注点放在从区外引进高产杂交牛上,忽略了我区基数十分庞大的水牛资源[3]。目前,全区水牛养殖大部分以农户散养为主,水牛群体存在基数庞大、零星分散、繁殖率和饲养水平低下等特点,存栏在100 头以上的规模育肥场很少。由于水牛杂交改良普及率不高,年繁殖率仅为40%,远低于黄牛规模养殖场杂交改良的繁殖率。

2.3 规模养殖场有待完善

我区规模养殖场相对较少,分布不均,不利良种肉牛育种和推广。目前全区肉牛养殖多以散养、放养为主,已有的规模养殖场分布不均匀。桂林、南宁、来宾、崇左等地区肉牛养殖产业相对发达,规模养殖场较多;

河池、玉林等地区规模肉牛养殖场相对较少。2020 年全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只有422 家,规模养殖比重5.2%,在全国排名靠后,不利于培育和推广良种牛,直接影响屠宰加工和冷链设施发展。

尽快编制广西现代肉牛种业发展规划,将肉牛种业发展经费列入相关财政预算中,结合国家正在全面开展的第三次遗传资源普查工作,认真总结我区现有牛资源现状,全面评价全区各牛种生长生产性能,合理制定肉牛种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区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1 整合科研技术力量,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议自治区主管部门围绕肉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联合后裔测定、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定等工作,组织开展我区肉牛育种联合攻关,自治区、市、县分别成立肉牛产业推进机构,协调相关部门统筹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牛羊产业创新团队,实施广西肉牛种业发展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适应广西地理环境、饲养方式与改良需求的牛种,形成广西肉牛育种产业集群;

建立健全各级人工授精站授权管理制度和有偿服务制度,支持肉牛园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配种专业户与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开展肉牛人工授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优化完善服务网络,构建基层站和社会力量互补的改良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改良队伍稳定、竞争有序、服务可持续、改配质量高[4]。通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自群繁有培育,选育出具有广西典型生产特色及适应性的品种。

3.2 持续加大基础母牛扶持力度

基础母牛是牛种业发展的根基。要充分考虑母牛养殖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长、效益低等因素,设法扩大基础母牛群体数量,必要时采取紧急保护性措施。发挥我区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完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应保尽保,以用促保。以广西地方品种为素材,加快培育高品质牛肉生产专门化品种步伐,构建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开发与创新相融合的新格局。扩大母水牛养殖引导与支持力度,支持养殖户能繁母牛能养尽养、惜售惜宰;

鼓励养殖场(户)从省外引进优质基础母牛,加大后备母牛特别是杂交母牛的选留和培育力度,推动基础母牛扩群增量。

3.3 引导各地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为肉牛种业发展提供动力

出台肉牛种业企业贷款融资、育种企业用地、金融保险等具体政策。加大“政产学研” 深度融合的政策力度,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肉牛种业创新主体。完善基于MO-GS-ET(超数排卵-基因组选择技术-胚胎移植)的优秀种质快速扩繁技术体系,提高优质胚胎产业化生产效率,加快优秀种质扩繁速度。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符合广西特色的品种和产品评价体系,衡量评判产品、品种优劣,引领产业目标方向[5]。在全区打造一批具有品种优势、地域特色、品牌影响力的肉牛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并以模式图、明白纸、风险管控手册等形式进行应用,提升我区肉牛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提高肉牛产品竞争力和产业质量效益。

3.4 建立牛只遗传信息档案管理,规范牛只交易转移标准

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引导各育牛企业加强牛只血缘和谱系的记录,将牛只遗传信息资料作为检疫信息的一部分随物权同步转移,保证全区牛群遗产信息完整、可信,避免由于改良牛流动性强,尤其是母牛流转频繁,各生长阶段的测定数据缺失导致的肉牛育种资料不完整[6],为整体利用全区现有牛群,培育适合我区肉牛新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