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网红债基吸金 中小公募规模快速扩张
导读:在债券基金投资中,一年收益率超10%极为罕见。因此,一旦这类基金现身市场,各路资金便蜂拥而至。
这一幕,就发生在网红基金东兴兴瑞一年定开债基身上。近日,该基金仅打开申购一天,便触及20亿元规模上限,而在2019年底成立时其规模仅有2亿元出头。
通过业绩造势,实现规模大涨。对于中小公募来说,这似乎也是在行业内达成追赶目标的上佳策略,事实如此吗?
业绩给力规模高涨
根据基金公告,东兴兴瑞一年定开债基本次开放期为11月6日至12月1日,总规模上限为20亿元。在资金踊跃申购下,该基金于11月7日就触及规模上限,最终确认的配售比例为20.68%,提前于11月11日起进入下一个封闭期。根据Wind数据,现任基金经理司马义买买提自2021年4月27日至2023年11月10日管理期间,该基金任职回报率近25%,年化回报率9.11%,在177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一。
业绩助推规模高涨并非个例。根据中加基金公开信息,截至9月30日,中加丰润纯债和中加颐合纯债今年以来份额分别增长了28.31亿份、13.95亿份,增长幅度分别为301.28%、2790.74%。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中加丰润纯债A近1年、近2年收益率均居同类前4%,中加颐合纯债A近1年收益率居同类前11%。
此外,长盛基金旗下的长盛安逸纯债基金在2020年末的份额仅有3000万份,到了2023年三季末份额竟超过了80亿份。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长盛安逸纯债基金A在2023年实现收益率4.29%,2022年、2021年收益率则分别为4.38%、8.78%。
微观个案不胜枚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行业的整体趋势显得吻合。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债基总规模已达到8.51万亿元,占全体公募基金的比重达到31.43%,创下历史新高。
中小公募追赶法宝
债基的业绩和规模实现“双升”,是投资者在权益市场大波动背景下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果。从供给端看,这反映了一个新的行业现象——不少缺乏权益投资吸引力的中小公募,正在凭借固收业务加速追赶,规模和排名也显著提升。
根据Wind数据,得益于达诚定海双月享短债基金和达诚腾益债基两只产品的规模贡献,达诚基金非货规模由二季度末的11.76亿元上升到33.60亿元,涨幅达185.64%,成为三季度规模上涨最快的基金公司。此外,同泰基金的管理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末时还不到30亿元,到了三季度末已达到98.72亿元,逼近百亿关口,排名也从一季度末的145位上升到118位。
泰信基金副总经理张秉麟表示,泰信固收团队近两年重点布局中短债产品线,之前积累的稳定业绩口碑获得市场认可,今年三季度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的固收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180亿元。他直言,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固收产品是未来实现“量级跃升”的突破口。
猫头鹰基金研究院量化研究员吴卓琳表示,中小基金公司在资金吸引力、渠道资源、投研能力上略显不足,但固收产品相对稳健,容易获得长期优质客户。另外,在公募“降费潮”背景下,权益类产品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中小公募更需在有限资源下扩大规模,降本增效。此外,在理财净值化转型及震荡市场环境下,固收产品还能迅速锚定个人投资者,实现规模扩张。
处理好两大问题是关键
固收资产波动小、客单量大且黏性高,天然适合作为基金公司的基本盘。特别是在契合行情和需求情况下,这种策略能带来事半功倍效果。不过,这同样要以平稳的净值曲线管理为大前提,特别是历经去年的债市赎回潮后,基金业务的发展更加强调稳健和投资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公募如果要持续通过固收业务突围,需要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注意提防信用策略风险,即基金经理在“信用下沉”策略的使用上应把握好度。信用下沉策略会通过购买低资质的信用债来提高组合收益。这些标的潜在违约风险较高,但会提供较高的预期利息。当信用下沉获取的收益能覆盖违约的预期损失时,就能极大提升组合收益率。一旦企业发生违约,这类债券的流动性比较差,则可能造成较大冲击。这一幕不仅在2022年底的债市波动行情中出现过,在当下的网红债基中也能看到迹象。
以东兴兴瑞一年定开债基为例,该基金之所以能做出一年超10%的收益率,和持仓品种有密切关系。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基金持仓主要集中于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三者持仓比例分别为23.13%、60.42%、48.99%,整个持仓比例达到了132.53%(由于使用杠杆,债基持仓公允价值超过基金规模),但较二季度时的148.39%已有所下降。其中,前五大债券均为城投债,分别为22通泰CP001、22武清国资CP005、23黄石交投CP001、23大足发展SCP002、22长寿投资CP001,持仓占比接近30%。
二是单一份额持有人过于集中。中小公募由于渠道资源有限,固收类机构投资者对象会相对集中,导致单个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超过20%甚至超过80%。这一策略虽短时间内能带来较高的申购资金,但在卖出时也会导致“大额赎回”,极大降低中小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2023年以来,债市行情趋于平稳,逐渐摆脱了去年底的大幅波动状态,但单只债基的大额赎回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些债基大多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比例过高现象。比如,今年5月遭遇大额赎回的财通汇利纯债基金,在截至一季末的49259.08万份份额中,有49251.28万份由1名机构投资者持有,占比超99%。另外,刚于11月8成立的鹏扬淳泰一年定开债基,首募规模10.10亿元,但只有2名有效认购户,其中基金管理人运用固有资金认购1000万份(元),意味着剩下一名持有人持有比例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