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能源汽车的向“新”之路
导读:成都,稳居汽车保有量“第二城”——据公安部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88万辆,同比增长1.9%。伴随着汽车销售持续增长,目前成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仅次于北京。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被称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一个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背后,更可见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成色。
600万背后,可以读出的内容很多。在系列观察的第一期,我们从新能源汽车破题: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成都新能源汽车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步入“快车道”,这正是成都坚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切面。
产业格局之新
新能源汽车近50万辆,居非限购城市第一
在全球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当下,从更深层次、更高战略重新认识汽车产业,支持汽车消费就显得更加必要。不可否认,技术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但真正的创新动力则来自消费者需求。
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88万辆。在新增汽车当中,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与此对应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同比增加110.6万辆。
全国范围内,成都新能源汽车的数据亦十分亮眼——2022年,成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7%;今年1-5月成都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7.41万辆,同比增长20.5%,销量位居全国第四。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8.9万辆,占全市汽车总保有量的7.9%,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远超4.9%的全国新能源汽车占比。
应用场景之新
累计建成13.1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毋庸置疑,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产品以及跨界融合的关键点,正在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
对成都来说,汽车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放眼全国,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的城市众多,成都的破局突围之路到底在哪里?
破局的关键,依然在消费端——消费供给越有品质,越能激发消费潜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正是成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先天优势。
成都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秘书长李海文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汽车保有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成都汽车产业基础扎实、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撑都有先天优势,这也是吸引众多车企前来成都布局的原因之一。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也让成都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势凸显。
近年来,成都不断完善市域充换电网络,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成都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建成13.1万个(公专用充电桩4.9万个、居民小区充电桩8.2万个),其中,2023年1—5月新建2.3万个。
根据近期印发的《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成都将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充电圈”,到2025年成都将建设充电桩17万—21万个、换电站不低于450座。
产品供给之新
推出新能源汽车新品
引入产业链知名企业
从发展路径来看,成都还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加快布局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去年2月,成都市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车辆行驶号牌正式发放。今年6月出台的《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创新策源一流、生态要素富集、能源发展领先的世界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
在供给端,成都汽车产业也正加速转型。
今年2月,沃尔沃汽车纯电新车型及成都基地在产车型优化升级项目启动,沃尔沃汽车将导入一款高端纯电新能源车型,并对成都基地在产车型进行优化升级。
最新的消息是,7月3日,四川省政府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产教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拓展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同时,围绕动力电池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成都也引入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知名企业在成都布局。
数据显示,今年5月,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95.5%,而这无疑成为成都汽车市场不断拓展的超强助力。依托消费市场,构建“圈”与“链”,以科技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成都汽车产业正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