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出版 > 正文

数字化背景下艺术出版如何广开门路

来源:上观 发布时间: 2023-04-13 15:57:08 编辑:夕歌

导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艺术出版在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媒介更新、载体转移、需求多元化等诸多挑战,文化数字化是艺术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艺术出版在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媒介更新、载体转移、需求多元化等诸多挑战,文化数字化是艺术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发挥先天优势 用好电子资源

因艺术本身所固有的特性,艺术出版在数字化上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艺术电子书、有声书、ar/vr图书等多样化的数字出版物大量涌现,各个艺术出版社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电子资源。多个艺术出版社开发建设了艺术电子书数据库和艺术资源数据库,如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中国连环画数字图书馆,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建设的“音乐全媒体专业检索平台”“‘古琴减字谱’富媒体数字化应用平台”,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音乐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等。

此外,艺术出版社还从数字化消费上做文章,拓宽营销渠道。有的从艺术培训、艺术教育切入,形成在线艺术教育平台,如福建美术出版社打造的“艺微课”“艺品汇”平台,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发的“人美美育服务平台”。

紧盯薄弱环节 解决转型问题

可以说,艺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了物理分布的目标。但受到出版惯例、阅读行为、技术开发以及艺术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各个艺术出版社所累积的数字资源主要是纸质书的电子化,ar/vr图书多为艺术童书,内容上没有实现全覆盖。其次,各艺术出版社所开发的数据库和平台,缺乏统一谋划,格式、标准不统一,艺术出版资源处于割裂、重复与交叉的状态,尤其是在艺术教育数字资源和艺术童书方面。这一方面导致各个数据库、服务平台成为数据孤岛,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无法实现集成体系层面的统筹利用;另一方面,对读者的消费、使用造成影响,无法体现数据的文化价值。再次,大多数艺术出版社的数据库和平台的服务对象是机构,而非个人,这与国家“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相去甚远。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探索就已开始,2016年基本实现了国有文物藏品的数字化。作为与博物馆藏品、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着天然关联的艺术出版,面对数字技术对艺术出版行业带来的影响,应让数字手段以更加适合的方式与艺术文化内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出版的文化力量。

打通数据关联 加大开放力度

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出版的文化力量,可以在内容上实现艺术出版从“版”到“流”的转变,打通不同艺术出版社之间数据的内外关联,不同层级数据库之间的上下关联。在数字化社会,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大量纸质书籍,而是各种数据流。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因关联而增值,艺术出版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实现艺术资源的全面数据化。

艺术出版社应对现有的艺术出版资源进行梳理,根据其核心要素和信息进行规范化的描述,进而将这些描述以关键词的形式按照统一的标准、格式,以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和编目,如可按照艺术门类将相关出版资源划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再按照时间、空间、民族进行细分,使其形成不同门类、不同时空、不同民族的,内容可关联的,便于查找的且能够迭代更新的数据库,进而将这些数据库接入国家文化专网。需要培育艺术出版资源的唯一性,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可通过“美联体”“音联体”的形式,充分整合现有的艺术出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互换。

艺术出版社可以加大数据资源向公众开放的力度,降低接入门槛,更好地提供知识服务。艺术资源数据库为人们广泛而近距离地体验、了解艺术提供了便利。出版社应该利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红利,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扩大文化资源、数据向公众开放的力度,真正让艺术出版的数字化成果实现全民共享、全龄适用。

首先要建设相关的数据服务平台,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收费,将艺术出版数据变成可交易的资产。其次,艺术出版社拥有大量展示、阐释艺术经典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不仅可以实现知识传播,还具有文化收藏价值。艺术出版社应当抓住文化数字化的机遇,开发艺术出版物的数字藏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模式。再次,出版社在艺术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注意细分选项。可依据用户的浏览、检索、购买等数据,为固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增强用户黏性;针对潜在用户,推送兼具趣味性与普及性的艺术读物,引导阅读兴趣,扩大优秀艺术出版物的传播范围。最后,可精选本社优秀的艺术出版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提供知识服务。如开设艺术在线教育,打造艺术课程产品,让艺术爱好者得以在线观摩艺术家的示范。

创新呈现形式 实现资源增值

艺术出版社需应时应势地创新艺术出版物的呈现、传播和服务形式。长久以来,艺术一直被视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然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长卷,让观众体验到宋朝街市的繁华,让经典美术作品变得真实可感。

艺术出版的存在价值在于经典和传承。艺术出版应将经典艺术出版物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出版资源的增值。艺术出版社可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外包,运用动画、音视频等形式,对舞蹈、影视、戏剧以及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场景进行艺术再创造,开发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数字产品,弥补传统图书二维平面无法展示相关信息的缺陷,还可依托ar/vr、全息影像、数字孪生、交互体验等现代技术,在文化场馆、学校、书店、社区书屋等地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消费空间,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范围里获得艺术的熏陶。

数字化技术能够为读者提供比纸质书强很多的阅读体验,文化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出版,它所提供给读者的不只是出版物本身,而是一种数字阅读文化,同时也改变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单向度变成了开放式的互动关系。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审视出版物,更好地进入到艺术作品之中,同时可以通过出版社营造的交互式社区,与作者、其他读者进行交流,进而促进文化传播与知识生产。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编辑部)